宇通客車技術點燃節能減排熱潮
我們多做一點,就能讓用戶在安全節油上多省一點。在宇通客車技術體系走訪時,試驗中心主任助理董曉坤找到一份2005年時的會議紀要。按照紀要記錄,宇通集團總裁湯玉祥當時就已對技術體系提出了一個必須嚴格完成的任務:切實有效地做好車輛的節能減排工作,達到國內領先、國際跟進的水平。這一要求的提出,離國內客車排放歐Ⅱ轉歐Ⅲ的期限提早了3年,離“宇通杯”轟轟烈烈影響了整個中國道路運輸行業提早了4年……從此,點燃了節能減排的熱潮。
“湯總在當時的會議上針對技術部門的節能減排工作做出了一個前瞻性規劃,現在再翻出來看,感覺思路依然很領先”,董曉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宇通杯’是對宇通客車節能減排工作的一次全方位展示,背后所支撐的,是宇通人的堅持與付出。宇通從2003年開始抓基礎,到2005年明確提出節能減排目標,然后一步步地有序執行,才有了今天階段性的成功。”
從節省第一滴油開始
中國客車技術的迅猛發展主要集中在近幾年。在2000之前,很少有人能想像到國內客車行業今天的成就——比肩全球主流客車品牌,成就世界最大客車生產基地。在當時,客車最需要滿足的需求是可靠耐用,“節能減排”聽起來遠不如“客車能跑起來”實在,也并非市場最迫切的訴求。但就在那個時代,在崛起起步之時,宇通就開始了研究和規劃客戶訴求的下一個階段。
針對如何切實有效地做好客車的節能減排工作,董曉坤說:“我們的做法是:分析其根源,從節省第一滴油開始,找出節能減排的關鍵。如何將燃油燃燒所產生的能量轉化為更有效的動能驅動,是宇通技術部門研究的重點,也是難點所在。”
“‘發動機熱管理系統’是宇通數年悉心研究得出的成果之一,很多人誤將‘發動機熱管理系統’理解為電磁離合風扇,其實是非常片面的”, 董曉坤說:“‘發動機熱管理系統’是提升熱能轉換效率的一整套技術結構,涉及傳動系統優化、空氣動力學和流體動力學等多個層面。簡單地說,如何通過技術手段的實現,將熱能更有效地轉換為車輛的驅動能,才是‘發動機熱管理系統’的核心所在。”
從節省第一滴油開始,宇通找到了一條車輛節能減排的逆向通路。
千頭萬緒,化繁為簡
技術上實現車輛的節能減排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在此之前,客車行業對該領域的研究不多,最初宇通只能是通過收集資料,進行一些案頭的基礎性研究。
“當我們對節能減排工作研究得越多時,就越發現所需要考慮的因素簡直千頭萬緒,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系統工程。” 閆備戰,宇通博士后工作站最早一位進站博士,9年來一直負責車輛的油耗改進工作,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比如說發動機的溫度控制,最理想的狀態是在80℃-90℃,這時就要考慮到風扇的控制、發動機艙的結構設計、進排氣系統的優化等多項內容。比如說我們可以通過車身的輕量化來提升車輛的經濟性能,一旦處理不好,車身強度就容易出現問題;而如果車輛強度出現問題,噪聲也會隨之變大……任何性能的單項加強都將影響到其他性能的轉變,為保證車輛的整體性能可順利交付市場使用,我們必須考慮更多。”
隨著宇通國家級試驗中心的建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基礎實驗設備和基礎研究工具的引進和運用,節能減排的研究逐步深入。在經過無數次的試驗和論證之后,宇通將節能技術相關的千頭萬緒化繁為簡,并終有所成。
宇通把燃油經濟性的影響因素歸結為了12大項,分別為:發動機本身、進氣系統、燃油系統、冷卻系統、排氣系統、傳動系統匹配、發動機附件消耗、空調使用、輪胎選擇、車身阻力及重點、車輛駕駛與保養、燃油和潤滑油的品質。
現在,宇通對車輛的技術評價體系已基本建成,針對每一個產品的性能規劃,將從16個維度來綜合評價,做好車輛的節能減排工作只是這16個維度之一。
從教科書到方向盤
隨著對節能減排車輛技術研究的不斷深入,宇通卻發現駕駛員的操作技術水平對油耗的影響非常大,要做好節能減排工作,必須全方位考慮。
于是在總結出客車安全節油駕駛操作的基本方法之后,宇通的技術部門開始將視野放得更寬,做得更細。比如說,針對特殊環境,專門提出了針對夜間駕駛、山區行駛、客車滑行等特殊條件的駕駛方法;針對季節變化,提出了夏季駕駛和防止行車爆胎的技術要求等;針對不同車輛類型,總結出了駕駛公交汽車的安全節油技術要求等;針對路況環境,在客車轉彎、客車上坡、客車交會、客車讓車等條件下都給出了相應的方法和要求。董曉坤說:“我們多做一點,就能讓用戶在安全節油上多省一點。”
從“節油駕駛秘笈”的歸納到“價值連城”的比賽,再到“宇通杯”的全國性推廣,宇通將駕駛技巧的傳教方法從原有的“教科書”模式轉化為駕駛員自己通過操作“方向盤”來感受的模式,所得到的效果,大大超出了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