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玉祥:打造宇通的技術夢工廠
“我是一個企業家,有時也被人稱作‘商人’,所以我會選擇最恰當的時機做最恰當的事。”工程師出身的鄭州宇通客車企業集團總裁湯玉祥認為,“審時度勢”是商人的天性,只有趨利避害才能經營好企業。對于2010年宇通年銷4萬輛的好成績,湯玉祥只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是中國經濟環境的需要,同時宇通持續進行技術及產品的研發投入,拿得出真東西,這些因素決定了我們得到這個市場。”
在不少人看來,論資排輩還算不上元老的宇通,八年前一躍為客車行業老大,主要是因為抓住了機遇。這幾年,宇通在客車行業可謂一枝獨秀,2010年宇通集團銷售收入預計超過200億元,遠超競爭對手。盡管如此,湯玉祥卻并沒有“高處不勝寒”的感覺。“讓宇通永遠健康地發展下去,讓這兩萬多員工有飯吃,把日子過好,是我的責任。”對于面對任何市場競爭都從不畏懼的湯玉祥而言,他最大的愿望卻只有這么簡單。
這就是湯玉祥,一個始終保持實在風格的企業家。在他看來,企業是沒有什么秘密的,經營理念和管理經驗可以被人借鑒,但技術和能力是抄不走的。這也是在中國客車企業同質化競爭嚴重的背景下,宇通仍多年來保持行業第一的主要原因。
“中國總共有60多家客車企業,競爭真的很激烈。宇通一直把重點放在大中型客車上,其中豪華客車占20%,和整個市場占有率基本持平。精力富余了再做些輕型客車,2010年也就是兩三千輛。”湯玉祥說。
在宇通的客車品類中,還包括鋁車身的雙層公交以及各種指揮車、專用校車、采血車、醫療救護車等專用客車,最近還為交通部開發了一款專用交通應急指揮車,作為赴災區救援時的辦公車。
回顧宇通的歷史不難發現,其產品研發一直都處于市場的前沿,對消費需求觀察的細致入微,決定了宇通總能先他人一步。20世紀90年代初,宇通推出的ZK6980臥鋪車一舉開創了中國臥鋪客車大發展的時代,也奠定了宇通快速成長的根基。21世紀初,宇通與MAN合作,將萊茵之星帶到了中國,為宇通向中高端產品體系延伸添加了推動力。
這種因前瞻性視角帶來的市場深入洞察力依舊在延續。2010年,在新能源客車越來越受到市場關注的同時,宇通推出了被喻為“海豚車”的ZK6100EGAA電動客車。這是一款完全顛覆傳統客車設計理念的新能源產品,宇通也因此在新能源車領域搶得一杯羹。
$page$
湯玉祥說:“基于交通擁堵問題,國內大城市將采取公交優先的策略,對客車企業是一個機遇,這方面宇通肯定會做好配合。另外,客車企業的集中度會逐漸提高,管理水平和工藝能力也會逐步提高,即將與國外接軌。”
在湯玉祥看來,要真正實現與國外企業平等競爭,需要五年甚至十年之后。一方面,產品可靠性和品牌美譽度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建立起來的;另一方面,中國的客車零部件五到十年后會有一個大的提高,有助于中國制造的產品與國際水平相接近。
1993年,宇通的技術人員總計才18人,那時候的客車基本屬于組裝,車能跑起來就行。2010年,宇通的技術人員超過600人,主持和參與40項國家或行業標準的制定,擁有各類專利178項,年度推出20個新產品。
2008年,宇通成為科技部、國資委和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授予的國家首批“創新型企業”之一,是客車行業內唯一入選企業。2009年,全球唯一專注于客車試驗研究的試驗中心和全球領先的整車陰極電泳生產線在宇通正式投入使用,宇通創立了世界頂級水準的“YES”電泳標準,這是行業首個電泳標準。
不到20年的時間,宇通的研發實力發生了巨變,每年4%的銷售收入用于研發,將宇通的發展帶入了一個良性循環——更強的研發成果引領市場從而獲得訂單,更多的市場認可和銷售業績促進企業的下一輪技術提升和轉變。
盡管宇通在客車行業屬于“技術派”,但湯玉祥卻一直不滿意,他認為,宇通這幾年的不足主要體現在技術層面,不是因為不努力,而是因為主動權不在自己手中。“我們付出了很大的研發投入,但是現在看來,反映到終端產品上的效果還不是很好。”
湯玉祥認為,宇通的成長與對研發的“舍得”息息相關,目前宇通擁有中國客車行業最好的研發平臺,硬件和軟件水平很高,但一些核心技術,如發動機和車橋的關鍵技術,仍掌握在跨國巨頭手中。在他看來,中國汽車行業自主技術的完全掌握,還需要時間和耐心。
“在自主研發上,我不怕投入,要做中國客車第一,你得有真功夫。”湯玉祥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