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通是如何領跑客車行業的?
前言:如果您的企業在十幾年前還和宇通處在同樣的水準,并且一直也很重視研發、也有一定的政府支持、老總親力親為,員工加班加點,但是現在卻和宇通有著相當的差距,為什么呢?看看下文,也許會對您有所啟示。
“宇通今年賣了4萬輛”。
“宇通第4萬輛客車下線了”。
$Next$
這條新聞不僅在客車界,就是整個商用車行業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當筆者問起一家同行企業的感受,這個人笑著說:“感受?羨慕嫉妒恨(網絡熱詞),哈哈!”
4萬輛,不但是中國第一,也是世界第一。
為什么宇通客車做到了,其他客車企業沒有做到?特別是有些客車企業,在十幾年前還和宇通有著相似的背景、實力和銷量。十幾年的時間里,宇通為什么能和自己有著相似基礎的企業拉開差距,一騎絕塵?
筆者仔細分析發現,宇通并沒有很硬的背景、過人的天賦,也不是最刻苦的那個。宇通之所以領先,是因為方法正確。宇通能夠正確地配置自己的資源去生產產品,能夠在產品功能上正確配置資源滿足消費者,也能夠正確地配置薪金福利等去滿足員工。宇通用正確的方法去生產,因此創造了最大的生產力。
說到生產力,這里就從生產力三要素:生產工具、勞動者和勞動對象,來分析一下宇通是如何通過這三方面的領先,從而整體領跑客車行業的。
生產工具
就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而言,生產力中,生產工具是生產力水平最直接的表現。
最顯而易見的道理,打仗的時候,如果對手都用洋槍洋炮,如果自己還在用大刀長矛,那么無論將軍多么有智慧,士兵多么英勇,都不可能取得勝利。
宇通在1998年就使生產工具領先了對手一步,為以后超越其他競爭對手打下了基礎。
$page$
1998年,宇通客車新廠區落成啟用,成為亞洲最大規??蛙嚿a基地。這個客車生產基地的設備當時超越了幾乎所有競爭對手。擁有先進的生產工具,能夠生產出好的客車就是順理成章的事。5年后(2003年),宇通坐上客車行業頭把交椅,此后,宇通一直在生產設備上保持著行業的領導地位,包括研發、生產、實驗等工具,銷量也一直保持著領先優勢。
我們再來看客車行業的后起之秀、現在的大中型客車亞軍——蘇州金龍。這個1998年才剛剛進入行業的新軍,最初在蘇州市區內很小的一個工廠,只生產中型客車。2003年,蘇州金龍在蘇州工業園區建成了40萬平方米的新廠區,里面的設備水準也是當時中國客車行業的最高水準。正是從搬進新廠區開始,蘇州金龍發展加速,一舉從中客王變成全系列產品明星企業,一路趕超其他客車企業,現在雄踞宇通之后。其他比蘇州金龍干客車時間更長的諸多企業,也只能屈居蘇州金龍之后。
可以這么說,廠房設備陳舊是很多老客車企業的通病。這些老企業,無論辦公樓或者生產車間,都很破舊,設備簡陋、落后。生產基本是手工敲打,沒有現代化的機器人等。記者近日在一個老的客車企業看到,大到電梯按鈕、小到椅子,都有損壞的地方。記者坐在搖搖晃晃的椅子上,心里難免感慨萬千:這樣的企業如何能生產出讓人放心的客車來呢?
勞動者
馬克思說:勞動者是生產力的主體,也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宇通能夠取得4萬輛成績的一個關鍵點就是,始終堅持兩心:“以客戶為中心、以員工為中心”。
很多客車企業老總可以做到以客戶至上,但卻很少把員工放在心上。記者初步調查了一下,很多老的客車企業一線工人的工資只有1000多元,普通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也只有2000多元,高級技術人員和中層干部只能拿到3000多元。無論怎么講企業文化、奉獻精神,如此低的收入又怎么能造出頂尖的產品呢?
宇通在員工收入上遠高于上述水平。具體來說,就是工人工資高于鄭州平均水平,管理人員工資高于客車行業平均水平。
可以這么說,宇通的員工收入并不是客車行業最高的。但是,宇通在滿足員工的需求上,絕對走在客車行業的前列。
員工的需求是全方位的,工資只是其中一個部分。宇通以員工為中心,就是全面了解員工需求,并在能力范圍之內,最大限度地去滿足。從西方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如果年收入固定,那么均衡收入的效應(感受)要高于每月不均衡的收入。因此,宇通銷售業務員也許收入總額沒有某些客車企業高,但是相對穩定的收入能夠提高收入效應。
另外,宇通除了工資以外,福利也是比較好的,吃、住、行、用等,宇通都有安排。比如,返家車票、集體婚禮,重陽節給父母的禮物、暑假時孩子們的夏令營。這些關懷所帶來的效應遠大于同樣額度的薪金。
宇通以員工為中心,在事業、成就感、收入、發展空間等全方位滿足員工的需求。員工的需求得到了很好的滿足,也就能很好地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與才能。這就使得宇通的生產力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一個企業老總,在埋怨員工的時候,是不是可以先想一下,員工的工資是否太低了?自己是否了解員工的需求?
產品
經濟學上一個基本定律:資源永遠是稀缺的。也就是說無論怎樣的企業,資源相對于想要干的事情都是不夠的。在資源稀缺的情況下,就需要把資源配置到最有效率的地方,讓同樣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用。
我們國家那么大,用戶那么多,我們應該滿足哪些細分市場的用戶?用戶的需求千差萬別,應該先滿足哪部分用戶的需求?
在這個問題上,宇通始終都能做到“抓大頭”。也就是說,宇通總是從占量最大的細分市場開始,依次滿足;在滿足用戶需求方面,宇通總是能從最重要也是最容易滿足(成本最低)的需求開始,依次滿足。宇通做到了這點,更多的用戶也就選擇了宇通客車。
而很多企業往往追求“高難度動作”,往往錯失了最大多數的用戶。
$page$
比如全承載,這個技術是不錯的,但也有其缺點,一是價格貴,二是如果碰撞后,修復起來會非常困難。因此,宇通也有全承載客車,但是否推薦客戶購買,不在于技術本身,而在于用戶的需求。宇通的產品策略,基本上是根據最多的用戶需求什么產品來定的。
再比如,宇通往往不是第一個采用先進技術和工藝的企業,但是宇通往往能夠率先把先進的技術和工藝轉化成批量化、低成本的產品。十幾年前宇通不是最早對全車進行磷化的客車企業,但是,宇通做到了在全系列車型上進行整車磷化;宇通不是最早建成陰極電泳的客車企業,但宇通陰極電泳車的數量卻是最多的,也是工藝條件最為先進的。(因此也是成本最低的)。
宇通的兩個中心就是“以客戶為中心、以員工為中心”,宇通研發和產品的持續改進,基本上都是堅持“以客戶為中心”這個原則。相反,很多客車企業不是以客戶為中心,而是以“技術為中心”、以“產品為中心”。很多企業總愿意自己走在行業的前端,去研發應用一些更高端的技術。實際上,對用戶來說,能夠以最少的成本滿足需求就是最好的技術。
比如,宇通的發動機熱管理技術,有些企業不以為然,認為這個技術很簡單,并不深奧。其實,不管技術簡單還是復雜,只要能夠達到很好的效果就行。宇通客車通過發動機熱管理降低了油耗,這對客戶用戶就是好事,至于采用技術是不是足夠高深和尖端,用戶并不關注。
有的企業,雖然年銷量只有幾千輛,但是每年的新產品卻又數以百計;有的客車車型每年的銷量只有幾輛。產量過小就意味著成本過高。一個企業如果生產的產品種類過多,管理難度也會非常大,這樣大量的產品種類往往耗費大量的人力,致使不能有足夠的精力去關注質量。實際上,對于用戶而言,需求并沒有那么個性化,只要能夠滿足營運需求,外觀是不是換成新的并不是那么重要。
半年前,筆者在宇通采訪時,聽到這樣一個例子。研發部門設計出一款新產品,經財務測算,由于新開模具等原因,價格較老款產品增加3000元。銷售總經理問:“這款新產品較老產品性能和功能上有什么提升嗎?”研發部門回答:“功能都沒有變,就是外形變了?!变N售總經理問:“如果功能沒有變,為什么還要給客戶增加成本呢?新老產品對比,客戶不會為了外形變化就愿意多花3000元的?!边@款新產品因而沒有投放。
事實上,在很多企業做車型加法的時候,宇通一直在做減法。宇通在充分滿足用戶需求的前提下,不斷減少客車品種,并且通過產品配置器,減少選裝件的種類。宇通有的品種,雖然配置都是較高配置,但由于生產數量大,因此價格甚至比較低配置的競品價格還要便宜,這樣一來,客戶也樂意用較低的價格購買較高配置的客車,這樣就大大減少了車型配置的種類。
再說客車的性能。還是資源永遠是稀缺的原理??蛙囈岣叩男阅苣敲炊?,應該怎么分配資源?宇通造車,基本上是堅持“好鋼要用在刀刃上”的方法。前些年,很多用戶還停留在車能用就行的狀態時,宇通的車最注重耐用,這幾年,用戶需求全方位升級了,宇通就更加注重產品整體的價值最大化。無論宇通的策略如何改變,其目的都是用最小的成本達到最大的效用。
宇通的均衡
如果把客車競爭比作學生考試,宇通就是那樣的學生——所有的難題不一定都會做,但是基本知識從不丟分,每科成績都很均衡,沒有嚴重偏科現象。而且,宇通學習注重方法,總是能用最少的時間學到占分最多的知識點。宇通也許每門功課都不是滿分,但是每科成績都是優秀,某些擅長的課程還能考第一,因此,宇通做到了總分第一且遙遙領先于其他學生。
作為一個企業,能夠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就是好“貓”。而在有限的鈔票面前,也不存在不理性的消費者。消費者買了你的產品,證明你的產品滿足了他的需求;消費者不買你的產品,證明你不能滿足他的需求。宇通能賣出最多的產品,證明宇通滿足了最多消費者的需求。這個就是硬道理,也是其他其他企業和宇通的差距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