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幸福 宇通開啟中國專用校車元年
6月29日,被列入拉薩市十二大民生工程之一的首批宇通專用校車啟用儀式在拉薩舉行。拉薩市共投入1372.7萬元,將有53輛校車從此往返拉薩所屬七縣一區的小學,安全接送學生上下學。
2011年中國校車的開啟年
校車這個讓人心懷憧憬,又略帶距離的詞匯,如今正挾帶著“民生幸福”的使命,向我們駛來。
經濟發展到底為了什么?這一問號在今年北京的“兩會”中被打開:“告別GDP崇拜,締造幸福中國。”如此清晰,而明確地政治導向,讓之前還是星星之火的校車,在各地政府付諸實踐的承諾中,漸漸燎原。
廣東、浙江、江蘇、山東、遼寧、湖南……具有“黃色特權”校車走入學校的消息頻頻傳來,就連甘肅這樣的經濟落后省份,也出現了專用校車。不僅如此,近日,被列入拉薩市十二大民生工程之一的首批宇通專用校車啟用儀式在拉薩舉行。卡車頭+公交車身,不僅外形酷似美國校車,標準完全按照專業校車制造,可謂西藏最牛的校車。
具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在很多人頭腦中,既是帶有東方神秘色彩朦朧的“香格里拉”,又因其解放前的農奴制社會,給人以野蠻殘酷黑暗落后的印象。更兼其世界最高海拔獨有的地理特征,使很多人在這一市場前,面對空氣稀薄、氣溫低,路況復雜,交通不便的情況忘而卻步。
正因如此,開辟西藏市場需要一種勇氣,一種責任和真金不怕火煉的產品,事關兒童安全的校車尤其如此。宇通校車在世界屋脊的登頂,使中國的校車由此,從平原到高原,從沿海到內陸腹地,從經濟發達到欠發達地區,從城市到農村……無不留下車輪滾滾的印記。
$Next$
觀察家稱,目前中國有9000萬名學生需要乘坐校車,專業校車的市場容量將超過100萬輛,每年的更新規模也將達到10萬至15萬輛。今年,在中央和地方達成民生引擎牽引中國發展的共識下,校車這一事關孩子成長和安全,被億萬家長所關注的事物,將促使中國的校車啟動。從目前校車燎原的勢頭上看,應該說,2011年將是中國校車的元年。
孩子是老百姓最大的幸福
從今年年初開始,“幸福”一詞就鄭重地掛在各級主政官員的嘴邊,“讓人民幸福”成為各地政府工作報告中比GDP增速、固定投資增長等經濟指標更重要的施政目標,“幸福武漢”“幸福沈陽”“幸福廣東”“幸福山東”……“幸福”概念廣泛見諸媒體和網絡。
此后,在北京春天里召開的“兩會”更是釋放一個強烈的信號,“民生”將成為中國新一輪發展、“十二五”開局的重中之重。
在過去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對以民生為核心的社會發展認識存在偏差。拉動經濟高速增長的,不是消費和內需,而是巨額的投資和天量的出口。經濟增長暴露出的結構性問題,投射在民生上,就集中出現了住房難、就業難、看病難、上學難等一系列事關民生的難題。
民生無小事,民生事關百姓福祉。民生難題的日益凸顯,也開始影響到中國社會和諧與穩定,影響到了社會是否能健康地運行和發展。
這時候,事關民生問題解決與否最直接的詢問就是:你幸福嗎?
對于民生的幸福感,國家顯然是認真的。2011財政預算前10項8項聚焦民生,排在第一位的是教育。教育的總開支在2011年財政的預算總的開支的安排是14000多億,比去年增加了14%。
$page$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一個國家對孩子的態度,也是對這個國家未來的態度,是文明程度的標志。。在中國一脈單傳的孩子,就是全家人心中的太陽。孩子的安全是全家人最大的事情。安全在先,教育在后。為什么會有如此多的家長接送孩子上下學,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中央臺的白巖松在討論校車的問題時就說:“什么叫尊嚴,什么叫幸福,什么叫民心,你如果要說省省蓋樓的錢,從嘴里省省錢,能給自己的地方開出了質量可靠的校車,所有的家長,爺爺奶奶都會夸你好。我覺得這才是民心。”
在美國多個州的《駕駛員手冊》上,紅色大號字體寫著:“孩子的生命安全超過一切最有價值的財富!” 反觀中國,據公安部2009年數據,每年有超過1.8萬名14歲以下兒童死于道路交通事故,兒童因交通事故的死亡率是歐洲的2.5倍、美國的2.6倍。而這一財富的損失是無法估量的。
差異產生在何處?中國投資學會副會長劉慧勇認為,主要是解決認識問題,要認識教育的重要性,要把開校車看成是義務教育不可缺少的內容,現在我們看成是可以缺少的內容,所以就差在這里了。現在我們談教育、談醫療等等,設想非常大,但如何才能找到具體的抓手?如果能讓很多的鄉村,率先開出由政府投資、市場運營的校車,真的會讓一個又一個家庭覺得,這個改革真好。因為老百姓分享到了利益,它非常非常具體。我覺得,有的縣在嘗試著免費醫療,作為試點當然可以。但這句話即使得罪人也要說,它在全國幾乎是無法推廣的。但是免費的校車或者是很廉價很低廉的校車,卻是完全可以推廣的,因為它對財力的要求沒有像免費醫療那么大,所以這件事為什么不做呢?孩子的成長是一生的開始,他從一開始就可以使自己處在一個更安全、更健康、更溫暖的環境當中,而每一個家庭的父母都可以被解放出來,社會的經濟又可以運作起來。
走安全校車之路
校車反映民心,最典型的案例就發生在一個多月前。浙江德清縣政府2000萬買79輛宇通“美式校車”引來一片叫好聲。該新聞圖片在微博引來近萬次轉發和兩千多條評論。中央電視臺《新聞1+1》當即予以評論。評論員白巖松認為:“過去考驗中國的事情是如何掙錢,改革的頭30年,GDP達到世界第二,接下來的這30年考驗的是如何花錢。德清作為先富裕起來的地方敢于拿這么多的錢往孩子身上砸,去買這種安全的校車,我覺得是一個有遠見的做法。
實際上,在今年的地方“兩會”和北京“兩會中,不少代表委員就紛紛對校車建言。宇通集團總裁湯玉祥,今年提交的正是《關于大力推廣使用專用校車的建議》。他在建議中提到,由于“黑校車”的廣泛存在,近年來接送學生車輛交通事故頻發,同時家長接送學生上下學負擔沉重,學校周邊交通擁堵日益嚴重。這些社會不和諧因素嚴重影響了黨和政府大力建設民心工程、民生工程的效果,嚴重威脅著和諧社會的構建。
“作為客車行業領軍企業,借兩會提校車推廣建議,希望能夠引起政府以及社會對校車規范化的重視。”湯玉祥言辭懇切。
解放家長,讓城市孩子的家長安心放棄上下學接送,讓外出打工的父母更放心。在國家頒布《專用小學生校車安全技術條件》一周年之際,這樣的民生呼聲越來越高。也正基于此,校車這個在幾年前還擺不到政府議事日程上來的事物,現在正開始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各地政府的案頭。
以宇通為例,除西藏、德清外,其專業校車還在鄭州、慶陽、西安、威海、張家港等地,由當地政府牽頭進行運營的有益嘗試。
2006年,胡錦濤主席在耶魯大學演說時明確提出要“關注人的價值、權益和自由,關注人的生活質量、發展潛能與幸福指數”,將公民的幸福感列入中國政府的責任單。而當年的“兩會”溫家寶總理也是將民生作為政府工作報告的“重中之中”。
有著社會責任感的宇通,此時已敏銳地嗅到校車將因為民生被關注。2007年3月,上海客車展上,中國第一輛校車出現在展臺上。這輛由宇通制造的校車,吸引了記者和參觀者,也引來了教育部官員的關注。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學校管理處的俞偉躍處長其時評價:“宇通客車作為一個企業,能夠主動擔負起企業公民的社會責任,在眾多客車企業中第一個研發出這樣一款全方位保護少年兒童安全的客車產品,我感到十分欣慰。”
其實,宇通率先引領中國校車的潮流,并在中國校車啟動的元年,已在全國大面積的范圍內獲得社會的認可。一是堅持一切從安全出發的校車造車理念,二是與地方政府一起探討和摸索社會化校車安全利益運營模式,三是在不少城市開展校車嘉年華活活動,以其引起學校和社會對校車的重視。
而宇通堅持推廣美式校車,不僅是因其長鼻子在撞擊時可起到緩沖作用,更大的原因,是其要按美國校車的標準造中國的校車。
中國校車啟動的元年,讓家長們看到了新的希望。但怎樣讓專業校車成為大家心目中的“安全保證”?安全校車之路,一路探索,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