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大通:重蹈覆轍or重振旗鼓?
“Maxus大通會不會成為當年的匯眾重卡?”
在上汽發布自主商用車品牌“Maxus大通”的那天,記者就聽到了這樣的疑問。那么,MAXUS大通和當年的匯眾重卡究竟有什么關系呢?
$Next$
上汽集團董事長胡茂元
可比之處
從某些方面來講,“MAXUS大通”歐系輕客的確和當年的匯眾重卡有很多相近之處。
首先,兩者有著相似的誕生背景。
2001年,經過與韓國雙龍多次談判,上汽子公司上海匯眾以原價的8%(320萬美元)買下了雙龍的重型車生產線。雙龍重卡脫胎于德國的奔馳商用車,技術處于20世紀90年代的中期水平,當時還處于極佳的狀態。
MAXUS大通輕客的技術,同樣是基于上汽集團此前收購的英國LDV公司的寬體輕客技術。據了解,在歐洲商用車的發展史上,Maxus品牌堪稱典范,其背后不僅凝聚了半個世紀多的商用車研發經驗,積累了深厚的技術底蘊,更是憑借不斷的創新開拓,一直走在歐洲商用車發展的前列。
另外,在上汽內部,兩者同樣都有著競爭對手。
$page$
上汽商用車曾經擁有匯眾重卡、凌野重卡和上汽依維柯紅巖重卡,也就是同門之下,有三個重卡品牌。
如今,隨著MAXUS大通的上市,上汽同樣在自己的旗下有著南京依維柯和MAXUS大通兩個輕客品牌。
現在的問題是:如果真有一天發展乏力, MAXUS大通是不是又會重復當年“匯眾重卡”被拋棄的命運呢?
不同之處
再進一步分析,雖然MAXUS大通和匯眾有相似之處,但也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
首先,兩者的經營主體完全不同。
當年的上海匯眾是上汽的子公司,其收購韓國雙龍重卡生產線,盡管上汽在此過程中有過參與,但后來的經營主體依然是上海匯眾。而如今的Maxus大通,則完全是上汽的自主商用車品牌,上汽也為此設立了獨立的商用車公司——上海上汽商用車有限公司,盡管這個公司依然是從上海匯眾分立出去的,但其經營主體卻完全屬于上汽。
此外,上海上汽商用車有限公司不僅經營輕客業務,還將開發、生產載重汽車、銷售自產產品,進行商用車及九座以上乘用車、掛車、汽車底盤的銷售以及汽車制造業的技術咨詢服務,并從事進出口貨物和貿易。因此,上汽將會給“Maxus大通”投入更多的人才和資金。
其次,兩者所積累的人才和發展經驗也不相同。
在上汽發展匯眾重卡的時候,完全沒有任何做商用車業務的經驗,商用車人才的缺乏也是造成其失敗的重要原因。
但對于今天的MAXUS大通而言,則完全不同,上汽在整個十一五期間,不僅通過收購、兼并重組積累了大量的商用車發展經驗,而且還積累了各類商用車人才。比如,原南汽躍進的總經理曹新平、副總經理張一京、上汽通用五菱原副總經理郭呂敏,都在分管上汽商用車不同方面的工作。此次Maxus大通的引進和投產,這些對商用車行業熟悉的老總們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此外,如今的Maxus大通顯然也比當年的匯眾有了更好的發展環境。除卻國家對商用車市場的鼓勵政策外,在國家宏觀經濟的大環境下,近幾年的商用車發展機遇顯然比前幾年要多得多。
因此,盡管MAXUS大通跟當年的匯眾有著許多相同的地方,但如今的MAXUS大通已不是當年的匯眾。如果說當年上汽只是通過上海匯眾收購雙龍重卡來染指商用車領域,如今的MUXUS大通對于上汽而言,顯然包含了更多的意義和決心。也許重振旗鼓之后,上汽商用車要來真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