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汽車研究院宋健:新能源汽車補貼初衷是培育市場
由科技部聯合財政部下發的新能源城市公交客車示范推廣補助標準(下稱《標準》),引起了各界的廣泛關注。外界大多將目光放在最高補貼額上,然而據《商用汽車新聞》記者了解,目前國內客車企業研發的新能源客車能夠拿到最高補貼的寥寥無幾。《標準》所制定的補貼標準是否合理?制定依據又是什么?
帶著上述問題,記者采訪了汽車安全與節能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清華汽車工程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宋健。
《商用汽車新聞》:據您了解,新能源補貼標準的制定依據是什么?
宋健:目前政府在公布《標準》時,并沒有明確說明該標準的制定依據是什么,然而這個恰恰是應該向公眾說明的。如果要說制定依據,我個人覺得,政府以及相關部門是在綜合幾方面考慮的基礎上制定上述標準的。其中包括,目前國內研發新能源汽車企業和機構的綜合實力、新能源汽車與傳統汽車在成本上增加的比例等。
《商用汽車新聞》:您覺得目前制定并發布的補助標準是否合理?
宋健:《標準》將新能源客車分成3個類別:一類是混合動力客車;二類是純電動客車;第三類是燃料電池客車。其中,混合動力客車按照節油率來確定補貼額是值得推崇的。但是在純電動和燃料電池
客車這兩個類別中,單純按照最大電功率來決定補貼額可以說不太準確。因為使用純電動和燃料電池的客車,判定車輛性能的主要指標應該是續駛里程,其次是百公里加速時間以及制動回饋量等。而最大電功率通過相應改變電機功率的大小就可以實現,這一改變可能最終導致續駛里程等方面的性能減弱,這將和國家節能減排的初衷相背離。
《商用汽車新聞》:目前對于節油率的測試有兩種方式:一是企業按照國家規定借助第三方按照國標進行測試;二是企業與用戶聯合通過實際運營得出測試結果,您認同哪種方式?
宋健:對于節油率,目前國標中提到的相關內容只是一個測試方法。至于測試節油率的標準,目前在進行混合動力車型節油率評價時,應向檢測機構提供待評價的混合動力車型和基準車型,然后在這個基礎上進行節油率的測試。
就兩種測定方法而言,我比較認同后者。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實驗室對于車輛節油性能的測試停留在理想狀態,而用戶實際測算的節油率才能真正反映車輛的節油性能。所以,企業與用戶聯合通過實際運營測試出的節油率更有說服力。但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應該加入一個中間環節,即國家選定相應的監管機構,監測用戶在實際運營中的測算結果是否真實,做到三方負責,這樣的數據才可信。
《商用汽車新聞》:您覺得目前國內推行的補貼標準與國外相比有何不同?
宋健:我認為,國家實施新能源汽車政策,是希望通過補貼來培育市場。市場是誰說了算?當然是用戶。因此,補貼的多寡最好根據用戶的選擇和市場的大小來決定。比如說,在三種實現節能減排的技術手段中,哪種補貼應該最高,可以按市場接受度和用戶的認可程度來決定。我比較推崇國外對于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政策,在歐美一些國家,無論企業使用的是何種技術路線,政府均補貼用戶購車成本增加部分的50%。這種方法比較科學,有利于各種技術路線在公平競爭中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