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摸底車企 盲目擴產前景堪憂
國內車企近日紛紛收到來自工信部的《關于調查汽車生產企業投資項目有關情況的通知》(下稱《通知》)。《通知》要求,被調查車企要把2009年4月1日至今的投資項目建設內容、開工時間等逐一登記,在今年1月30日前報送工信部裝備工業司汽車處。
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工作人員19日就此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稱,此舉是為更好地管理汽車行業,希望通過調查充分了解汽車生產企業投資項目情況。
“工信部現在來做這個摸底可能有它的價值,有些數據可能反映出來的狀態太樂觀,會造成產能一下子擴張很多,在第二年出現產能過剩。”蓋世汽車網CEO陳文凱就此分析認為。
2300萬輛的產能規劃
工信部擔憂上述情況的出現不無道理,1月18日工信部發布《2009年汽車工業經濟運行報告》稱,2009年銷售汽車1364.48萬輛,同比增長46.2%,相較我國2002年汽車銷售同比增長37%的歷史紀錄還高出近10個百分點。但公開數據顯示,2009年國內18家合資車企產能增加僅為當前產量的50%,對未來的預期相對謹慎;而18家自主品牌企業2009年規劃產能有近乎翻兩番的增長。其中,微客領域到2012年預計產能規劃超過550萬輛。
如果按照我國車市每年平均20%的穩定增速來計算,2012年中國乘用車銷量將達1728萬輛,而根據產能規劃,彼時國內主要汽車企業乘用車產能總和在2300多萬輛,銷量為產能的70%左右。中汽協常務副會長董揚對本報表示,在中國這種高速增長的汽車市場中,30%的產能富余是正常的。
不過,陳文凱認為,上述“過剩”要區別對待,有兩種類型的過剩要特別警惕,“一種是根本沒有系統管理,反正是國家的錢,這個項目先上馬再說,將來產能過剩造成財務壓力的情況先不考慮,先擴張再說;第二種是無知者無畏,搞不清楚這個行業的市場規律,也會莫名其妙地擠進來再說,比如沖著地方政府的土地資源等等。”
“上述兩種情況會造成十分嚴重的產能過剩,即便是多年以后,這部分產能可能還是消化不了。所以工信部需要掌握這部分投資情況。”陳文凱表示,工信部一是想了解具體投資規模,二是看看汽車產業中是否夾雜著別的市場機會,如土地等。如某些廠家的微型車項目規劃產能動輒50萬輛,可能兩三年內產能增長只能是從2萬到10萬輛,50萬輛的產能顯然過剩。“這就是無知者無畏,反正是國家的錢,盲目上馬的產能可能消耗10年都消耗不完。”
好產能與壞產能
與部分企業的盲目相比,2009年一些規模較大的汽車公司也在加大投資,只不過相對審慎。“特別是上市公司,財務壓力比較大,他們在投資方面比較慎重。”陳文凱說。
“我們所有工廠都是兩班生產,部分產品是三班生產,產能已發揮到極限。在這種情況下,產能適度擴張是必須的。”吉利控股副總裁(00175.HK)劉金良對本報表示。
1月15日,吉利控股與蘭州市政府簽署協議,對吉利蘭州基地進行一期改造和二期擴建,將年產能由5萬擴大至12萬輛。吉利汽車董事長李書福表示,吉利的目標是把蘭州基地打造成年收入超百億元、西部最大汽車產業基地。
2009年吉利汽車銷售33萬輛,同比增長48%,這一增幅僅算“跟上”全國汽車增長的步伐。為了加快布局,現在吉利汽車在濟南、成都、湘潭、蘭州、寧波、臺州、臺北等多點開花,并在俄羅斯、印度尼西亞和烏克蘭建立了生產基地。全部基地預計實現2015年200萬輛的銷售目標。
$page$
“從產能上來講,去年我們的產能利用率非常高,將近100%。但產能是有彈性的:去年我們每小時的產量(JPH)都有所提高;另外工廠進行適當改造,預計今年上海大眾、上海通用的產能應達90萬輛以上。”上海汽車總裁陳虹對本報記者表示。
“綜合乘用車和商用車的表現來看,2009年國內汽車行業的產能利用率在80%左右,乘用車接近100%,而商用車要差一些。”羅蘭·貝格國際管理咨詢有限公司高級項目經理夷萍對本報表示。
“形勢差的時候說產能過剩,形勢好的時候也怕產能過剩。在這個市場起起伏伏看了很多,簡單地說:好的產能永遠不會過剩,壞的產能永遠是過剩的。”上海通用總經理丁磊表示。
企業應自主決定產能
事實上,上一次國家有關部門調查汽車產能問題要追溯到2005年。由于2004年起中國汽車產業面臨高速發展后的第一次低潮,2005年800萬輛產能中有效運轉的僅為570萬輛,于是第二年,汽車產業被定義為“過熱產業”。
此后,在汽車管理政策中,實施了包括備案、準入等諸多制度,包括“新建汽車生產企業的投資項目,項目投資總額不得低于20億元,其中自有資金不得低于8億元” 等規定。而2009年底,在國務院關于過熱行業的表述中,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風電設備六大行業被確定為調控和引導的重點,但汽車并不在其中。
光大證券汽車分析師楊華超告訴本報:“2009年國內汽車產能供求矛盾并不是特別突出,我們曾經做的一個統計顯示,目前乘用車的產能約為1300萬輛,而2009年乘用車銷量大約是1033萬輛,從這兩個數字來看產能在2008年實際是富余的。”
根據中信證券的報告,在銷售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普銳斯、林蔭大道、榮威750等車型去年全年銷量都比2008年有所下降。楊華超同時表示,2009年1到11月我國汽車固定資產投資達到850億元,同比2008年的565億元增長了50%,速度確實比較快,“一般來說,30億約是15萬~20萬產能,而一個車廠建成時間在1到2年左右,因而僅2009年的新汽車開工項目,就可能在2011年給國內帶來255萬輛的新產能,這個數字并不算太小。”
中國機械聯合會會長張小虞對本報表示:“2010年中央給汽車行業增長的任務是10%,也有認為可以實現15%以上的增長,要想實現這種美好預期除了取決于市場外,更重要取決于企業當前產能。”張小虞強調,汽車市場競爭充分,企業對于產能應享有自主決定權,而不是由政府規劃來決定。
“從長遠來看,中國汽車銷量樂觀估計在年產4000萬輛左右,產銷達到這個數字之前的產能過剩都是短期的,它會表現為階段性過剩,短缺,再過剩。”陳文凱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