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組戴姆勒失手 “北汽”戰略很受傷
“準生證”(指工信部批準企業進行生產的許可證)在2010年3月底到手之后,所有人都認為已經“板上釘釘”的福建戴姆勒被北汽重組一事,卻最終可能無疾而終——日前,來自北汽和福汽(福建戴姆勒的中方股東)的消息顯示,雙方關于重組福建戴姆勒的后續討論已經終止。
福汽一位內部人士對此并不隱晦,他認為,重組終止的原因除了價格因素之外,更重要的在于,中國車市趨好,福汽獨立發展欲望在加大。而北汽宣傳部人士卻以“不知情”為由謝絕了采訪。
“受傷”的無疑是北汽。這家在《汽車產業調整振興規劃》中被確定為“四小”之首的汽車集團,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就準備借金融危機的影響在海外和國內全面施展并購重組手段,但時至今日,北汽在最后一個能讓其實現真正的并購重組的項目上,卻再一次鎩羽而歸。
“遠大”的目標就在眼前,接下來,“大北汽”的戰略將會走向何方?
協議:重組無奈終止
“福汽與北汽就福建戴姆勒重組一事簽署的框架協議不會再發生作用,目前,該重組項目已經停下來了,可以肯定的是,未來福建戴姆勒將維持現有的股權結構。”日前,福汽一位高層人士對《中國經營報》記者確認道。
在福建戴姆勒的股權結構中,福汽占50%的股份,戴姆勒占33.78%的股份,臺灣中華汽車持股16.22%。早在2008年初,北汽就與福汽就重組福建戴姆勒一事進行過接洽;2009年7月底,雙方終于簽署了框架協議,根據協議,福汽將轉讓40%的福建戴姆勒股權給北汽,自己保留10%的股權,從而讓出控股權。
不過,具體的重組行動卻一直未能實施,這期間,有業內人士認為,是懸而未決的“準生證”問題阻礙了重組,“沒有準生證,福建戴姆勒在北汽眼里的價值會有一定的縮水,所以雙方在股權交易的價格上就很難達成一致。”不過,福建戴姆勒的“準生證”在2010年3月到手之后,重組卻沒有應聲而至,直到今日,重組無奈擱淺。
一位福汽內部人士表示,雙方的分歧主要還是集中在重組的價格上,在經歷了一番波折之后,福汽最終決定不再和北汽進行合作。
據了解,對于收購價格,北汽董事長徐和誼最初欲以5億元的價格將福建戴姆勒收入囊中,不過,隨著中國車市的逐漸回暖,福汽在不斷增加價碼;后來,經過多輪談判后,徐和誼將價格提升到10億元,這才與福汽簽署了重組福建戴姆勒的框架協議。
時至今日,福汽又“變卦”了。“考慮到福建戴姆勒項目耗時9年才終于落地(2001年,福汽與戴姆勒開始商談成立輕型商用車合資公司,2010年,“準生證”到手,唯雅諾和威霆兩個產品上市),40%股權作價10億元人民幣,對于福汽來說并不是一件很‘劃算’的買賣。”上述福汽內部人士表示。
$page$
“這個事情目前沒有官方答復。”5月26日,北汽相關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并不愿透露關于重組福建戴姆勒失敗的更多細節。
福汽:獨立欲膨脹?
“因價格分歧而終止并購,這其實只是表面現象,福汽逐漸膨脹的獨立經營欲望,才是其放棄出讓福建戴姆勒股權的最根本原因。
”汽車業知名分析師賈新光認為。對此,上述福汽高層也表示:“其實,早在2010年4月初,雙方的重組談判就基本上停止了。獨立發展成為我們集團未來戰略重心,而非重組。”
福汽的信心或許來源于2009年的產銷數據。據了解,福汽集團2009年扭轉了自2004年開始的連續五年產銷持續下滑的局面,其產、銷汽車各14萬輛左右,同比分別增長40%。“經濟危機期間,對市場的悲觀情緒或許會讓福汽放棄某些進展緩慢的項目,但經過了2009年的業績扭轉之后,福汽的心思勢必會發生改變。”
而支持福汽獨立經營福建戴姆勒的另一重要原因,則是緣于福建省政府的支持。據了解,在2009年年底,福建省政府為福汽集團確定了發展思路,并制定了關于重組的“三個有利于”原則:有利于福建汽車工業,有利于福汽集團,有利于東南汽車的安定。同年,福建省出臺了《福建省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實施方案》,其中明確了閩臺(福建和臺灣)合作的重要地位,福建與臺灣地區將共同建設汽車整車及零部件產業基地。
“以福建戴姆勒為例,其股權結構是福汽持股50%、戴姆勒持股33.78%、臺灣中華汽車持股16.22%。由于涉及地方政府利益及海峽關系,使得福汽逐漸放棄了將福建戴姆勒項目出售給北汽的想法。”賈新光說。
福建省政府的抉擇為北汽重組福建戴姆勒項目失敗埋下“禍根”。“如果福建戴姆勒被北汽重組,這不僅是違背福建省政府‘三個有利于’的原則,同時也是其他股東們不愿看到的,讓福汽自己來經營這個項目的效果會更好。”上述福汽高層人士認為。
該高層人士所說的“其他股東”除了臺灣中華汽車之外,還包括戴姆勒。目前,戴姆勒在中國有兩個合資伙伴,分別是北汽和福汽,如果北汽重組福建戴姆勒,那么戴姆勒在中國的合資伙伴將主要由北汽來擔當,“北汽在合資體系中地位的升高,或許也是戴姆勒不愿看到的。”賈新光認為。對此,戴姆勒(中國)相關負責人則以“戴姆勒在中國的發展離不開合作伙伴的支持”的官方口吻,回絕了記者的追問。
北汽:上市是救命稻草?
無論如何,失去了福建戴姆勒項目,意味著北汽在近兩年時間里開展的國內外兼并重組計劃將“收效甚微”。
早在2007年,北汽就制定了一個極為龐大的發展規劃,按照徐和誼的表述,北汽要在2011年實現產銷200萬輛、銷售收入2000億元的目標,到2015年,北汽更是要實現產銷300萬輛、銷售收入超過3000億元的目標。“大北汽”的戰略藍圖躍然紙上。
$page$
但當時北汽集團年產銷量還不足70萬輛,于是,借助爆發于2008年的金融危機,北汽將目光投向了海外,準備借助收購因金融危機而發展有困的海外汽車企業,來迅速實現自己的產銷目標。
在海外收購戰略上,北汽曾先后向克萊斯勒、薩博、沃爾沃以及歐寶等車企發起過收購沖擊,但在自身實力及其他因素制約下,克萊斯勒、沃爾沃以及歐寶等企業逐漸離北汽遠去,只剩下了一個一直處于商談中的收購薩博的項目。無奈之下,北汽又將目光拉回至國內,福汽集團、東南汽車、……北汽在中國版圖上圈定了一個個收購對象,但在收購價格、對方政府壓力以及收購競爭對手的干擾下,北汽的國內收購計劃再次無功而返。
后來,北汽終于收獲了一個令自己欣慰的成果——在重組福建戴姆勒的問題上,北汽與福汽達成了框架協議。隨后,北汽趁熱打鐵,在2009年12月14日宣布已與瑞典薩博汽車公司完成了相關知識產權的收購工作。
但明眼人一看便知,北汽此次收購的僅是薩博老舊車型平臺,并不包括薩博新平臺技術。在品牌使用權方面北汽并無斬獲,而在薩博的海外網絡方面,北汽更是無法搭上順風車。于是,對北汽而言,真正的收購還將來源于對福建戴姆勒的重組,這將讓北汽實現在商用車板塊上福田戴姆勒項目與福建戴姆勒項目的整合發展。
可偏偏“天不遂人愿”,重組福建戴姆勒的失敗又給北汽潑了一盆冷水。
2011年實現產銷200萬輛的目標就在眼前,在2009年產銷量剛剛超過100萬輛的背景下,收購戰略頻頻受挫的北汽拿什么來兌現承諾?——上市融資,進而實現與現有合資伙伴和自主品牌兩個層面的快速發展,北汽給出了這樣一個答案。
日前,北汽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北汽旗下的北京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即將在6月份正式掛牌成立。”
對此,聯合證券一位汽車行業分析師表示:“由于北汽集團旗下資產眾多,在確認上市方案后,北汽能夠借此理順旗下復雜而龐大的資產,對日后發展有利;同時,合資公司的中方資產向來很有說服力,將這些資產打包上市能更好地提升融資規模,”但他同時也表示,接下來,北汽將面臨說服外方同意將合資公司中方資產打包上市的任務,“因為這樣做意味著整個合資公司的財務報表都將公開,出于對經營業績保密的目的,外方一般不愿輕易同意。此外,現在受各方因素影響,中國內地股市和香港股市表現得都極不穩定,對于上市時機的選擇,北汽著實需要動一番腦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