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車迷局評論:新能源的盛世危機
后哥本哈根時代,低碳經濟盛行。
與之相輝映的是,在“節能減排”大旗的引領下,國內新能源汽車漸成燎原之勢,大型汽車集團大力研發,小型汽車企業小打小鬧,一時間新能源汽車被推到社會負責和可持續發展的高度上,大有哪家企業不重視就要面臨被淘汰的態勢。
無論從哪個角度考慮,新能源戰略對于汽車行業的重要性都不可小覷。也正因為如此,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尚未成型之前,政策造勢早已展開,財政補貼、購車優惠等一系列舉措紛沓而至,盡管不少還是鏡中水月,卻仍誘惑著無數企業投身其中。
近日,四川和山東兩家毫不知名的客車企業隆重推出新能源客車并即將上路運營的消息,著實令筆者大吃一驚。倒不是說新能源汽車必須指定哪家企業研發,更沒有看輕這些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后起之秀,只是隱約覺得,在新能源的洶涌大潮下,商用車市場又要亂套了。
在專家學者對于新能源汽車在技術層面的突破有所寄望的時候,很多并不知名的新能源汽車企業卻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其產品都能上路運營,這令人深思:是高、精、尖技術掌握在這些企業手中,還是根本無須什么技術就能分得一杯羹?
歸根結底,源于地方保護主義的生生不息。之前提到的那兩家客車企業,其新能源客車能在多少地方運營尚不確定,但“窩里橫”想必少不了,這肯定會壓抑當地市場對其他企業產品的需求。由此展開,新能源汽車的市場發展倘若不取決于企業實力、產品性能等方面,而是糾纏于各地、市經濟實力和扶持力度的高低,恐怕不是什么好事。
事實上,國內商用車市場紛亂蕪雜的競爭態勢,很大程度上歸結于當初計劃經濟時的產業部署,其后果就是在市場經濟實施這么多年后,仍然改變不了行業發展靠市場、更靠政策的窘境,這在新能源汽車的盛世中更為明顯。一些已然被市場拖垮的企業,很有可能趁著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大好機遇,在相關部門的扶持下浴火重生。它們的再度出現并非是蓄勢待發,而是伺機而動。這意味著,被市場拖垮的“胡漢三”又回來了。
誠然,筆者相信通過市場的力量,一切都會再回正軌。不過,在新能源汽車仍在指靠政策的當下,這一過程要漫長得多。過程漫長,變數自然增多,在新能源汽車的盛世之下,隱藏的不光是技術、產能等方面的隱患,還有汽車產業結構調整和資源整合的又一次陣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