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 中國車企聯合研發的契機
近日,上汽集團董事長胡茂元表示,國內車企應該聯合研發。他說,國際上的汽車企業研發技術基礎強、資金投入大、合作程度高,國內汽車企業不僅研發經驗積累少、資金投入小,并且缺少合作,資源較為分散。據了解,世界汽車巨頭的研發費用比例一般都超過了4%,而國內的研發費用比例普遍在 2%以下。
"世界上各個企業雖然存在產品競爭,但在共性平臺上都紛紛合作。"他認為,中國的汽車工業本來資金就少,不應該再搞同質化研發,甚至是低水平的重復研發。"例如電池技術的研發,類似這樣的共性技術,國內汽車企業完全可以聯合開發以降低投入,集中攻關、共享成果。上汽集團愿意跟中國的同行,包括世界上的整車企業進行聯合開發。"胡茂元說。
【要聞點評】
1、對于新能源汽車研發,有德機械中國區首席執行長劉小稚也有類似的觀點--(在新能源汽車上)自主品牌可以聯合起來做,強強聯合,根據各個企業的不同的特色,不同的自主品牌開發不同的部件。
2、業內很多專家都認為,中國政府在支持新能源汽車研發上,應該重點支持少數幾家企業,而不應是"廣撒網"式,看上去支持到了很多企業,但實際上給每個企業的支持都是杯水車薪,實在不足以支撐新能源汽車研發所需,象征意義大于實際作用。
3、中國本土車企會不會像劉小稚希望的那樣,各自開發不同的部件,或者如胡茂元希望的"國內汽車企業完全可以聯合開發"?基本上很難,除非有政府推動,而且如果要聯合研發,企業間必須對研發哪一種"新能源汽車"以及時間期限達成共識,另外極可能還會有外資零部件企業(或者技術、人才有國外背景的中資零部件企業)參與。反而本土車企和外資企業的合作研發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4、其實,不管是中國的整車還是汽車零部件行業,都普遍缺乏聯合研發。業內專家也多呼吁要進行聯合研發。不能做到聯合研發(以及聯合采購)的背后,更多的體現了中國汽車業大部分企業還處在引進、借鑒國外技術的階段(甚至引進或借鑒的技術都大同小異),沒有掌握一些技術標準,甚至一些核心技術,也體現了中國汽車市場"戰國"紛爭下的各自為政。而新能源汽車為中國本土車企提供了相對可能性大一些的聯合研發的契機,如何在新能源車這場翻身仗中打好,有相同志向(比如都要研究電動車)且利益沖突不是很大的企業該好好考慮聯合研發的具體計劃了。
5、新能源汽車的研發成本之高,不僅讓整車廠感到了壓力,也讓一級供應商倍感壓力。整車企業和一級供應商發表的看好某類新能源車、不看好某類新能源車的言論,更多的不是對這種新能源車本身的評價,而是對自己在某類新能源車方面的技術積累以及由此引發的成本的信心或擔憂。但是也有的一級供應商,比如中國本土的萬向和萬得都在研制電動車,似乎在跨進整車行業,但因為整車行業的利潤(不及零部件業)和經營方式(與零部件業極其不同),這樣的企業更多的是為了展示自己有造整車的實力,有與整車企業同步或超前研發的實力。國內本土整車企業可以考慮與這樣的企業在新能源車方面進行聯合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