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產業:欲速則不達
近日,一位以新能源技術研發聞名的企業高管言論令人深省。他說,新能源車企業和相關政府部門,千萬別為了眼前利益而壞了整個行業。
這不是危言聳聽。此前,博世集團總裁也在公開場合表達過類似的擔憂。一位憑借電動車項目獲得過國家級技術獎項的技術人員也坦言,目前中國的新能源車產業是魚龍混雜。
這么說并不是質疑國家對新能源車的支持,也不是反對把電動車作為新能源車的發展重點。中國新能源車產業化道路漫長而遙遠,既不能一棒子把它打死在搖籃中,更不該拔苗助長。
目前,國家明確表態要投入200億元用于新能源車產業。如果政府投入1元,能夠帶動10元民間投資的話,中國的新能源車產業將會有2000億的資金涌入。這是一個多么龐大的市場。對很多注重眼前利益的商人來說,這又是一個多么大的淘金機會。
于是,我們看到,各類企業千方百計地搭上新能源車的邊,一些研究機構也放下身段,出于商業目的而為企業做嫁衣、找活路,導致新能源車配套產業真真假假,魚龍混雜,更是出現了眾多在技術上既不環保、更不節能的“偽新能源車”。
在產業技術評判標準缺失、技術方向多樣的情況下,新能源車概念如同一針大號的興奮劑,刺激著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同時也泥沙俱下。
但要知道,汽車產品天然地與安全性、可靠性聯系在一起,如果真的出現幾起電池爆炸、車毀人亡的案例,消費者是不會去區分個中真偽的,毀掉的將是整個新能源車產業。
中國汽車業希望產業升級、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也要尊重科學規律,欲速則不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