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產業聯盟:全國性的還是地方性的
國家級的新能源汽車產業聯盟雖然仍在籌建中,但已陸續有地方政府以當地汽車企業為主體成立了數個類似聯盟。其中包括北京以福田汽車為主體成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聯盟,及上周剛剛成立的長安汽車領銜的重慶市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聯盟。
據透露,重慶市政府將給這個聯盟提供一系列財政資金和稅收政策支持。比如,重慶市財政將提供10億元資金用于補貼加入產業基地的企業的資本金,對基地企業的企業所得稅實施“兩免三減半”,對增值稅地方留存部分實行“三免三減半”。另外,不收土地出讓金和建筑配套費。
工信部副部長苗圩出席重慶聯盟奠基儀式時表示,政府支持建立這種聯盟。但令人憂慮的是國家級的產業聯盟與地方聯盟如何定位及遏制地方保護。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張進華稱,早在2007年下半年,有關政府部門就開始醞釀成立國家級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聯盟。各地方政府和汽車企業的聯盟根據地方特點,有針對性對某一條或幾條技術路線進行開發,而國家級的聯盟著眼于對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各條技術路線的進一步開發。據記者了解,這個聯盟原計劃于今年4月份宣布成立,但至今仍未得到進展。
某整車企業一位負責新能源汽車研發的人士告訴記者,國家級產業聯盟需要協調的利益方太多,因此反而被地方的產業聯盟搶在了前面。但是,為了避免各地方政府和本地整車廠各自為戰和可能形成的地方保護,政府部門還是認為有必要成立一個國家級的產業聯盟。目的整合全國的資源,突破前期研發中一些未解決的關鍵技術,形成一個總的研發體系,最終推動關鍵零部件和整車的產業化。不過,這個國家級的聯盟與已經成立和未來將要成立的地方聯盟之間的關系如何定位仍是未知數。
首先,一些主要的整車企業和供應商在加入地方聯盟的同時,還要加入國家的產業聯盟,企業是否有足夠的精力和資源?政府是否有足夠的研發資金來支持這個國家級產業聯盟的運行?
其次,各主要整車企業已經形成各自的技術路線的情況下,國家產業聯盟的研發成果如何共享?事實上,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研發從一開始就是按照不同的技術路線,由不同的整車企業與相關的科研機構研發的。以混合動力汽車為例,奇瑞、長安、一汽就分別以輕混、中混和強混技術為突破口進行研發。
長安汽車對外表示已經掌握了弱混和中混的核心技術并注冊了相關專利,目前也突破了強混的關鍵核心技術,但是無法對外公布,因為長安為了規避豐田汽車的技術和專利壟斷,采取了一條與之截然不同的強混技術路線,這屬于長安汽車的商業機密。在這種情況下,要想讓不同整車廠進行技術交流共享顯然是困難的。
另外,隨著各地選定本地企業產品作為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的主力車型,并且只針對個人購買本地產新能源汽車給予補貼,再加上各地的產業聯盟和基地,事實上已經形成了新能源汽車研發、生產、推廣中的地方保護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