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救不了中國客車業 09年銷量或降15%
近日,有客車業內專家預計,2009年,中國客車的總銷量相比2008年會下降15%。據統計,2008年,中國共銷售各類型客車15萬輛。15%則意味著超過2萬輛的銷量就此蒸發了。更有甚者,一些專家預計,數年內中國客車業都需要在艱難中求生存。
曾有人這樣形容中國客車企業,“這是一個被中國政策遺忘的角落”。的確,“汽車下鄉”政策讓微車叫好又叫座,卡車則受惠于4萬億元投資計劃。客車業呢?就這么默默地被國家一系列政策所忽略。
新能源政策提到了客車業,或許是對客車業最好的安撫。但新能源能不能救中國客車業?答案是否定的。
為什么這樣說,有三方面原因。
經濟學講究投入產出比,最理想的狀況是投入小,產出高,這就需要比較各種不同的投入產出比,從中選擇最理想的途徑。
首先,投入高,回報小,這是新能源汽車之前受企業冷落的原因。在國家出臺支持政策后,這一狀況雖有所改觀,但政策的持續性能有多久?兩三年內有補貼,兩三年之后呢?投入和產出的不平衡,將讓企業陷入虧損泥沼。
其次,組裝的性質決定了客車企業不擁有核心技術,這意味著難以獲得較高的利潤。全國大大小小超過20家客車業的新能源客車陸續推出,但我們看到的是什么?它們購買國外的成熟技術,應付交差;它們成了國外產品的試驗田。
最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需求缺乏。沒有需求,就沒有市場。公交企業之所以采購新能源車,更多地是出于政策引導和地方政府要求,而不是出于經濟考慮后的真實需求。
中國的客車業確實非常需要這數十億元的資金,但不是用在新能源的開發上。有關部門希望通過新能源來扶中國客車業一把,但好心不一定辦好事。今年一季度,行業整體銷量下滑了35.8%,就說明了新能源對于客車行業來說,更多地是“畫餅充饑”,中國客車業面臨的深層次矛盾并沒有解決。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客車業深層次的矛盾是什么?應該是公鐵競爭給中國客運市場所帶來的致命打擊。太原與北京之間的動車組開動了,太原—北京專線的客運公司已經面臨倒閉的現狀。還有就是一些不合常理、不合國情的政策,給客車企業帶來的諸多壓力。比如對7米以下客車征收消費稅,比如國Ⅳ標準先行。長安客車副總經理劉中領告訴筆者:現在國家要在農村實施國Ⅳ排放標準,然而在匹配方面存在很大的難度,例如找到合適的發動機就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如果硬著頭皮上,只會令客車業“雪上加霜”。
有專家曾經呼吁,如果能夠把這些資金直接投到農村市場,用于農村客運,我們會獲得更大的回報。“汽車下鄉”政策如果能夠惠及客車業,也將為客車企業帶來新的機會。新能源之于中國客車業只是“錦上添花”,并非“雪中送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