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能源汽車 用“減法”求前途
如何發展新能源汽車,這個問題現在很熱,各個層面和方面的討論文章很多,題目多,看法多,分歧多,不確定性多。但是,有一個結論已經肯定下來了:傳統內燃機汽車還不會很快退出歷史舞臺,它與電動汽車等新能源汽車的對接,肯定是一個新舊并存、逐漸過渡的過程,不會出現你下臺我才能登臺的情形。因為,新能源汽車技術需要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汽車工業轉型也需要一個和緩的過程,另外,世界能源形勢也不會驟然惡化。既然傳統內燃機汽車還要進化,那么,未來它的產品發展根本方向是什么?應當遵循的發展原則是什么?
有人說,這還用說,是更節能、更環保、更人性化和更智能化。但技術創新原則呢?恐怕很多人沒有琢磨過這個問題。但這不等于沒人琢磨過這個問題。筆者以為,應當堅持“減法原則”。
傳統內燃機汽車滿足消費需求的技術解決方案,最大的特征是堅持“加法原則”。我們把奔馳發明的世界上第一輛汽車與現代汽車做一番比較之后不難發現,汽車構造越來越復雜。比如說,為使汽車具備四驅功能,出現了分動器;為滿足排放法規,化油器沒了,電噴系統和尾氣處理系統出現了;為改善加速性能,渦輪增壓器誕生了。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增加一種設備或系統,增添一項功能的做法,我們不妨稱之為“加法原則”。
“加法原則”在使汽車變得越來越高級的同時,也越來越臃腫和復雜,相應地,汽車產業鏈也越來越長,耗費的資源和排放的溫室氣體也越來越多。于是,人們一邊給汽車“增肥”,一邊通過輕量化措施給汽車“減肥”,以滿足節能減排法規的要求。與此同時,一些功能設備也開始集成化,ESP和影音娛樂系統就是兩個典型例子。這兩個例子說明,簡單不是簡陋和落后,而是更先進,集成度更高。
但是,時至今日,傳統汽車的動力系統和傳動系統的結構,還沒有發生重大變化,沒有得到精簡,這幾乎成為一個技術創新盲區。傳統汽車的動力系統和傳動系統應當來一場“結構革命”,其體積、重量必須減下來,性能必須大幅提升,如此這般,傳統內燃機汽車才有可能“壽比南山”。
這個大膽設想,超出很多人的知識范圍,可能會被視為離經叛道,甚至被斥之為胡說八道、異想天開。除了四沖程式發動機,他們“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但是,不知道并不等于不存在和不可能。這也就是科學無止境的緣由所在。百年來只是跟在西方人屁股后面亦步亦趨的中國汽車人,十分需要想象力、探險精神和鼓勵探險的措施。比較中外科學發展史,國人在這些方面與西方人的確差距較大。因此,從社會層面來看,踐行“減法原則”,所面臨的觀念障礙要比在技術領域踐行“加法原則”大得多。
踐行“減法原則”,延長傳統內燃機汽車的生命力,僅僅依靠集約化是不夠的,必須要有重大發明和技術創新成果。傳統內燃機汽車從發動機傳導到車輪上的熱效率只有20%左右,浪費很大。我們為什么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呢?中國人能不能發明一種新穎的內燃機,結構大大簡化、體積和重量大大降低?排量能不能做到持續可變?能不能無需變速器、它自身就可準確自如地把動力傳導給車輪呢?現在,節油率達到30%就是一個令人瞠目的成果,能不能只用30%的油耗就能獲得與現代汽車一樣甚至更好的性能呢?中國人能不能發明一種尾氣處理裝置,把污染物排放量降到零?
想象是科學發展的強大動力。假以時日,這一切看似天方夜譚式的設想,不是沒有可能變成現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