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福田與戴姆勒合資 究竟是誰圖謀誰?
備受關注的北汽福田汽車(21.19,0.56,2.71%)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福田)與戴姆勒的商用車合資項目,在歷經近8年的磋商和努力后,于7月16日正式簽訂“合資經營合同”,雙方合作邁出了從夢想到現實的堅實的一步。
根據“合資經營合同”, 雙方按照50:50股權成立中重卡合資公司,總投資63.5億元。與以往中外合資項目相比,福田和戴姆勒的合資項目顛覆了中方以現金出資、合資企業生產外方品牌的常見合作模式。
這一次,福田以歐曼業務相關實物資產出資,戴姆勒以現金方式出資,合資年限為50年。合資公司將生產搭載國產奔馳發動機的“歐曼”品牌中重型卡車。
“與福田的合資合作,將使戴姆勒的產品覆蓋到中國各個汽車細分市場;同時福田將成為戴姆勒在全球范圍內的重要合作伙伴,共同拓展全球業務。”戴姆勒股份公司首席執行官蔡澈表示。
然而,在此次合作中,福田真的贏了嗎?福田真能獲得其預期的效果嗎?“沒有實質的區別,只是形式上的變化。實質仍然是中方要技術,外方要市場。”汽車行業分析師王概向記者表示。即使與戴姆勒合資成功,福田試圖借助戴姆勒使其自主品牌汽車打入全球市場的夢想之路仍將不會平坦。
缺乏核心技術
2009年,我國重卡銷售量達到了64萬輛。而據業內人士預計,今年國內重卡銷量預計可達70萬輛,同比增長10%,而在未來10年內,重卡的產銷量可超百萬,市場前景廣闊。
雖然中國車企擁有無限潛力的市場,但是沒有一家中國重卡企業全面掌握核心技術。眾所周知,在重卡領域,上下游產業的利潤要遠遠大于生產整車。
目前,我國重型卡車自主研發能力非常薄弱。一些關鍵技術(如發動機、自動變速器等領域)都需要外方企業的支持和幫助。這是導致中國企業必須要走“市場換技術”的合資之路的重要原因。
近年來,我國的重卡合資企業取得了較好的發展,但是核心技術還是掌握在合資企業的外方手中。至今,在重卡領域,中國還沒有出現像奇瑞和吉利這樣的民族品牌。在合資過程中,中方也并未掌握核心的技術,而在設備采購、技術研發、產銷流程等方面幾乎沒有話語權。
$page$
福田和戴姆勒的合作也不例外,核心技術上的匱乏使得福田也必須與擁有先進重卡技術的戴姆勒合作。
“福田與戴姆勒合作是想提高福田重卡的含金量。福田雖然是商用車的銷量老大,但是單車利潤率是很低的。這主要是因為,福田生產的重卡產品技術含量較低,屬于中、低端產品。”王概在接受記者的采訪時表示。
一直以來,技術的缺憾制約了福田在重卡領域的發展。
良好的外觀設計是福田旗下歐曼車的銷售優勢,但是由于核心技術是福田借用斯太爾的部分技術來組裝配件,在技術方面的不成熟使得歐曼車底盤穩定性較差。
此外,福田在輕、中、重型商用車領域發展的不平衡強化了福田發展重卡的需求,而與戴姆勒的合作對其在重卡業務上的發展也顯得更為重要。
資深汽車評論人士李永鈞向記者表示:“福田一直號稱自己是國內商用車銷量第一,但是福田產品主要集中在輕卡領域,今年前5個月輕卡占其總銷量的74%,而重卡僅占15%。2009年,福田商用車銷量突破60萬輛,首次超越了戴姆勒50多萬輛的銷售紀錄,成為全球商用車銷量新老大。”
戴姆勒的計謀
毋庸置疑,福田與戴姆勒的合資對雙方來說,都是利好消息。中國社科院日本經濟學會理事白益民向記者表示:“作為上市公司的福田以及戴姆勒,組建合資公司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在資本市場圈錢之后,如何再去發展,就是另一回事了。”
根據福田與戴姆勒簽訂的“合資經營合同”,作為全球最大的商用車制造商,不但以現金方式注資,還將提供技術和專家支持,幫助合資公司提升產品質量升級。在競爭激烈的商場上竟有如此好事?
表面來看,福田引入商用車的利潤老大戴姆勒可以提高福田整體品質,但是也應該看到表面風光下隱藏的市場爭奪。“戴姆勒很看重中國市場,它需要通過某種形式來完成對高端商用車市場的占領與重新劃分。”王概表示。
“姜還是老的辣!”北京一名重卡汽車經銷商向記者表示,“戴姆勒通過與福田的合資經營,使其通過福田在中國市場的優勢享受到可觀的利潤分成,甚至還可以在恰當的時機進軍高端重卡市場。”
記者調查獲悉,戴姆勒在歷次的合資項目中鮮有成功的案例。“戴姆勒在技術輸出上的保守,是合作毫無起色的原因之一。”李永鈞對記者表示,“以戴姆勒現在仍在運行的兩個合資企業來說,就沒有一個算得上是成功案例。生產國產奔馳C級和E級轎車的北京奔馳一直都沒有起色,而且與福汽合資生產輕型商用車的福建戴姆勒,自成立后,也一直都沒有新的業績”。
$page$
在與福田合作之前,戴姆勒在中國的商用車合資僅僅限于客車,而其全球領先的重卡在中國卻鮮有發展。與福田的合資,戴姆勒可以利用其成本優勢和成熟的汽車產業配套,迅速占領全球中低端重卡市場。對于戴姆勒而言,這的確是一次不錯的交易。
或將重蹈覆轍
從以往中國車企的合資項目來看,一直未能避免以“市場換技術”的合作模式,此次,福田與戴姆勒的合作在這一點上也乏善可陳。
合資后,福田是否能夠真正受益于戴姆勒,在海外市場上是否能夠取得預期的突破和發展,還有待時間去證明。而一些業內人士對此的看法并不樂觀。
王概對記者表示:“福田拿到的更多的是生產方面的技術和標準,得到的只是現成的產品而已,沒有什么核心技術。就算有了戴姆勒的標準,最終也只是做反向工程,即把別人的產品拿來分析一下,復制一個差不多的產品。永遠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沒有經歷過開發的過程,永遠都只能跟在別人身后。因為不知道產品究竟是如何開發的,沒有核心競爭力,也就沒有話語權。
王概舉例說:“同樣的一套設備,現代魔比斯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從韓國采購要比國內采購價格高出7倍,但中方也只能選擇接受,因為只有用韓國的才不會出問題。”
“最簡單的道理,技術掌握在別人手里,僅研究別人的成本是得不到核心技術的。”白益民表示。
李永鈞還指出,福田與戴姆勒雙方存在明顯的強、弱勢之分,業界自然有理由懷疑在二者建立的合資企業中一定存在勢力和話語權的不均衡。也就是說,福田汽車很難在合資公司中把握主導權。“合資公司能不能順利走向國際,能不能完全避免‘市場換技術’的覆轍,現在還難以確定。”李永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