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銷商:一汽解放服務不如福田重汽 內部無序競爭嚴重
1~5月,在國內14噸以上商用車市場上,一汽集團雖以37149輛位居銷量榜第二位,但銷量卻同比下降49.74%,成為銷量前10名企業中下滑最多的企業。不管是政策支持還是人才、技術資源,一汽集團都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今年銷量下跌幅度如此之大,究竟是何原因呢?對此,《商用汽車新聞》采訪了幾家一汽解放的經銷商,看看他們是如何看待這一現象的。
經銷商A:服務跟不上
我們這個月賣了40多輛,跟以前相比還是不錯。1~5月解放銷量下滑,我認為有兩個原因:一是,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帶動工程自卸車的銷售,而自卸車是解放的弱項;二是,在服務越來越重要的今天,解放和競爭對手服務上的差別有點大。
現在上升勢頭最猛的是歐曼、重汽,它們的服務理念、做法比較超前,比如歐曼的配套廠家可以給用戶提供服務;另外在三包索賠方面,它們也有很多承諾,比如只要在1000元之內的三包索賠件,客戶可以自行購買,然后憑發票來申報,這就太厲害了,口碑也會很好。解放的三包索賠系統時間很長,有些服務站的結算甚至要2~3個月,而歐曼的結算系統一個月就能結算一次。
現在產品同質化越來越嚴重,不管是配置還是價格、公告,大家都差不多,如果服務跟不上,那么就算產品比別人便宜幾千元錢,也不一定賣得出去。我認為汽車企業之間的競爭就是服務的競爭,在我們行業中有一句話,如果卡車企業的服務能夠做到跟海爾一樣,那什么產品都能賣得出去。卡車是生產工具,用戶要靠著它賺錢,最怕壞、最怕維修時間長,所以誰能解決這個問題,并把服務做到位、做到家,那誰的品牌、產品就會有競爭力。
解放服務跟不上,主要是體制問題,其他一些廠家的相關政策非常靈活、快捷,解放就很難做得到。面對有索賠需求的用戶,我們只能再三做工作,同時跟廠家做工作,廠家再跟各配套廠做工作,周期特別長。
關于服務,我們跟解放也有溝通,也提建議,但是沒什么用,因為解放整體的大體制都是這樣,快也快不到哪里去,除非解放內部有很大的調整和轉變才行。關鍵是服務理念的轉變、機制的調整,比如解放現在有備品中心,服務有服務科,但所有這些配套廠家都是被排除在外的,都要通過這兩個系統才能運轉。而競爭對手的配套廠家可以直接針對客戶做工作,這樣它們的配套廠積極性也很高,解決問題的速度就快起來,對用戶來說,維修、使用的成本也降低了,用戶的信心馬上就來了。這就跟海爾重視服務一樣,因為海爾的售后服務很好,服務快捷、客服高效,關懷也足夠,讓人覺得很放心,沒有后顧之憂,品牌競爭力就很強。
我們賣解放車已經有很多年了,是解放的鐵桿經銷商,不管怎樣還是要繼續做下去,對品牌的信心也一直有。對于目前存在的這些困難,我們也想了很多辦法來克服,比如在索賠、維修、配件等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不管廠家有沒有支持,這些都是我們必須要做的。作為4S店,我們在這個地區肯定要承擔責任,不管周邊有多少經銷商在惡性競爭,我們還是要力挺保住這個品牌。另外,我想解放內部也會意識到這些問題,行業內各廠家做得怎么樣大家都很清楚。現在解放的市場份額是一直往下滑,銷量也往下滑,解放的市場排名,從以前總是第一名滑到四五位了,這種情況解放高層也是很焦慮的,我想應該會有一些調整措施。如果大家都堅定信心、多想辦法,這個局面還是可以改變的。
經銷商B::把調研工作推給經銷商
1~5月,一汽解放銷售同比下降將近50%,我們差不多也這樣。到現在為止,這個月我們只銷售了40多輛。
我認為廠家在市場調研方面做得不夠,天天逼著我們經銷商做。經銷商每天像中小學生一樣做功課,作業量大得不得了,可是沒什么用,都僅流于形式,大家做得也煩。比如,我們有日報表、周報表、月報表、季報表,僅寫報表就占用很多時間。其實,銷售統計數據廠家很容易得到,我們這邊一出庫,廠家就知道車賣出去了,報表就是落實一下車賣到哪個用戶手里、哪個地方。這么簡單的事不需要每天都報,我覺得一個月報一次就行了。
再有就是,即使我們發現了市場的變化反映給廠家,廠家改進、反饋的周期最少也需要半年,因為僅一家經銷商反映不行,好幾家反映同樣的問題,廠家才會重視。相比較而言,長春廠反應更慢一些,青島廠反應快一些。
反應慢不僅表現在市場上,產品也慢。歐曼外觀、內飾、配置等變得快,而且可選配置多。而一汽要發展自己的產業鏈,比如變速器就必須裝一汽的,不裝法士特的,可是很多用戶已經用慣了法士特的了,你不裝就失去了這個用戶。我們能理解廠家的考慮,但用戶不理解。公告這塊也落后,一汽貿易總公司沒有青島分廠上公告的速度快。
我們在與廠家的互動中也有一些障礙,比如月底結算要等領導簽字,有時領導不在單位,產品就不能出庫,上次我們就碰到了這個問題。我們這里是當地比較大的一個汽車市場,周邊沒有這么大的市場,很多用戶都是從200~300公里之外的地方過來買車,跑過來一趟,卻提不到產品,用戶對此很有抱怨。還有,廠家給我們的承諾都能兌現,但是時間長,比如返利,原來說3個月一返,現在都快半年了還沒有返利,實力小的經銷商就會資金短缺。
另外,產品價格也不統一。同樣配置的,長春車貴,青島車便宜。我估計是因為青島廠直接發貨給經銷商,長春車要經過貿易公司后再發到各經銷商。同樣9.6米的載貨車,青島車就比長春車便宜,有時能便宜1萬多元。
還有,改裝體系混亂。解放集團內部的競爭太激烈,很多小改裝廠改裝的車輛,外觀、質量、售后服務都不行,無形中對解放品牌影響非常大。像6×2載貨車以前是青島廠的強項,今年就不行了,歐曼趕了上來。所以,集團內部過度競爭,最后受傷的是自己。
經銷商C::內部競爭無序
解放內部的廠家太多了,長春、成都、青島基地都有自己的銷售網絡。產品都一樣,價格有差異,政策也有差異,從廠家發展的網絡來看,長春的網絡相對健全、穩定、規范,其他兩個廠的網絡發展無序,到處都在發展經銷商。有些經銷商的資質非常差,也得到廠家拼命的扶持,2~3個人隨便租個攤子就賣車了,都是低價在沖量,把利潤沖得很低,有實力的經銷商(比如4S店這種具備服務功能的店面)受沖擊很大。其實廠家是想制造內部之間相互競爭的局面,本想把價格拉下來對客戶有利,實際上,卻導致經銷商之間的惡性競爭,價格、區域都被攪亂,大家都沒有利潤可言,積極性也受到影響。而根本性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用戶享受到的價格優惠實際上是經銷商的利潤,這樣就會變成惡性循環,經銷商做得筋疲力盡。
我們這里賣解放的就有5家,互相殺價,就是打血淋淋的價格戰。我們和一家非專營的經銷商就隔一條馬路,他們賣解放車比較少,價格也比較低,我們受影響就很大。不過,今年稍微好了一點,廠家給我們的政策按照銷量來定,銷量大,利潤空間就有了一定的保證。另外,今年對于4S店,每賣1輛車,解放給經銷商多返500元,跟特許經營區別開了,雖然這筆錢還沒有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