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凱新能源客車如何突破地域壁壘?
當新能源汽車在近一兩年成為熱門詞語時,這股被所有企業追捧的熱潮似乎掩蓋了一個小細節,很多企業的新能源產品或一直處于“試驗狀態”,各地為了保護本地企業無形設置了地域壁壘,打入進到另一個城市顯得尤為艱難。
現在,新能源市場看似“百花齊放”,如何在不久的未來獲得市場的認可,產生利潤,目前要做的一件事情尤為重要,讓產品形成品牌,突圍市場壁壘。
2009年9月5日,安凱攜15輛純電動大巴助力大連“綠色達沃斯”論壇,成為該論壇會議用車的最大亮點。這在打破壁壘上,似乎看來是個不錯的舉動。
肥水不流外人田
空前的新能源熱潮想改寫傳統汽車的歷史。全球戰略的新能源共識,一系列促進新能源發展政策的出臺,可以肯定的是未來將是新能源的天下。
但似乎有點操之過急,新能源的關鍵技術,特別是電池技術一直是國內乃至世界性的難關,而目前來看,情況更不容樂觀,市場培育嚴重落后于產業發展。
把時間機器往后做些調整,回到今年年初。科技部“十城千輛”電動汽車示范運營項目在武漢交接了首批客車,武漢市采購了100輛新能源客車,為當地品牌東風汽車。
而后,北京市采購北汽福田800多輛混合動力公交客車;重慶市采購10輛長安集團的混合動力轎車;長春則采用一汽的氣電混合動力公交車……
有人樂觀地認為:這是電動汽車正邁向商業化的運營。
安凱今年已經在規劃新能源客車達到批量化生產的規模,到2011年,安凱將建成新能源客車整車生產線,2012年,年產有望達到3000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