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商用車網 原創】
過去一年,我國新能源重卡迎來井噴式發展,產品和市場規模相較于往年都邁上了新臺階。然而,隨之而來的“價格戰”也為行業埋下了隱患。近日,據徐工汽車透露,自2025年1月10日起,其旗下新能源重卡產品將進行價格上調,向“價格戰”說“不”。
作為新能源重卡行業領頭羊的徐工汽車,為何選擇在此時進行價格調整?這將對行業帶來怎樣的影響?請看第一商用車網帶來的詳細解讀。
“價格戰”下沒有贏家
近幾年,“價格戰”似乎成為了我國汽車行業的主旋律。新能源技術的跨越式發展,使得行業內涌現出一大批帶來先進技術和理念的品牌和產品;然而,新能源商用車的市場需求并沒有跟上產品的腳步,同時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也使得客戶的消費行為趨于保守。在“僧多粥少”的市場環境下,一些車企選擇使用“價格戰”這一簡單粗暴的方式爭奪市場份額,從“卷質量”變為了“卷價格”。
“卷價格”的本質自然是“卷成本”?!皟r格戰”絕非簡單的降價,過低的利潤難以覆蓋必要的研發和生產成本,企業只能進一步壓縮成本,不僅使企業缺乏充足的資金投入到技術創新中,更使行業內的產品趨向于同質化。相似的情況也同樣發生在供應商和經銷商身上。同時,盲目開啟“價格戰”,無底線降低產品價格,破壞了行業生態,使堅持高標準的企業面臨著不公平競爭的壓力,最終也不得不加入“價格戰”行列,形成惡性循環。
對于消費者而言,“價格戰”也未必是好事?!皟r格戰”往往伴隨著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的雙下滑,同時,產品價格的快速變化,也使得二手車市場缺乏穩定可靠的價格參考,加之新能源重卡三電系統原有的特性,產品保值率進一步下跌,用戶手中的產品、車企身上的招牌都將變得越來越“不值錢”。這種“以價換量”的競爭方式,損害消費者利益的同時也摧毀了自身的品牌價值和市場信譽。因此,無論對于車企、供應商,還是用戶乃至二手車從業者,“價格戰”最終將使行業走向全盤皆輸的“死胡同”。在新能源商用車市場走向成熟、健康發展的過程中,重塑嚴肅的價格體系迫在眉睫。
好在,汽車市場深陷“價格戰”泥潭的困境即將迎來轉變。
響應政策號召 徐工上調產品價格
2024年12月中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將“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范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這也是繼7月30日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之后,再次為深陷“價格戰”的行業敲響了警鐘。
第一商用車網認為,在產能過剩的行業中,企業通過低成本而非技術創新來獲得競爭力,使得產品缺乏差異化、創新性,頻繁出現的“抄襲”等歪風阻礙了真正的創新。從“防止”到“綜合整治”,中央對“內卷式”競爭的態度不言而喻,汽車行業的反“價格戰”號角已經吹響。
作為新能源重卡行業的領導者,近日,徐工汽車向第一商用車網透露,自2025年1月10日起,徐工新能源重卡全品系銷售價格將上調5%,旨在“貫徹落實‘高質量、控風險、世界級、穩增長’的發展方針,以更先進的技術、更卓越的品質、更優質的服務、更完整的生態服務廣大客戶,促進行業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相較于打“價格戰”來尋求短期利益,徐工汽車選擇把精力聚焦于技術創新、提升質量、提升服務之上,不盲目參與價格混戰,而是通過高質量的產品、高附加值的服務吸引客戶,不僅更加符合企業的長期利益,也有利于維護公平、透明、有序的市場環境。
靠品質吸引客戶 靠服務打動客戶
作為國內首批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獲得者,徐工汽車堅持走技術創新的道路,產品型譜不斷完善,并實現了以純電動技術路線為代表的徐工新能源系列產品品質的突破,且銷量穩居行業頭部。例如,為解決新能源重卡購入前期換電購車成本高、使用中期充電時間長、駕駛后期續航里程焦慮三大痛難點,徐工憑借深厚的技術儲備,在市場中最早推出側換電重卡、最早應用吊裝式換電裝置、最早推出新能源渣土車示范運營項目,產品性能持續領先。
更重要的是,徐工汽車將技術與市場有機結合,不斷深耕核心技術、產品迭代、運營創新與后市場建設,持續輸出“產品+服務”的綠色交通運輸成套化解決方案,搭建新能源產業新生態。徐工汽車始終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以市場反饋故障15分鐘響應,1小時到達,12小時備件到達,12個小時修復的高效服務標準,全面提升了服務及時性和客戶滿意度。在配件布局方面,徐工汽車在全國建立了近百家備件中心庫,覆蓋當前所有車輛銷售區域。
此外,為進一步推動新能源重卡行業發展,徐工汽車還提供金融租賃、車電分離、配套充換電站、運力方案、利用數字科技、智能管理終端、售后服務與備件庫建設等成套化解決方案,為用戶打造定制化全生命周期“車、電、站”一體化運營生態,解決了資金、續航里程、充電時間三大行業難題,加速了我國新能源重卡的推廣應用。
結束語
拒絕低質低價產品,靠質量和創新打動客戶,才能真正實現良性競爭,提升品牌價值,才能最終推動新能源重卡行業的良性循環。深諳這一道理的徐工汽車無疑開了一個好頭。對于用戶而言,相比于“價格戰”,車企“各憑本事”的良性競爭將更具看點;對于企業而言,為更多用戶帶來質量過硬的產品,才是企業持續發展的長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