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洲龍與中大合作 輕量化純電動中巴上路
隨著設計的不斷改進,中大東莞研究院輕量化純電動中巴的優勢愈發顯現出來。純電動中巴的關鍵指標主要有兩項,其一是百公里能耗,今天市場上常規的純電動中巴在滿載(載客8-11人)和不開空調的情況下,百公里能耗約為40kwh左右,續駛里程接近180公里;而中大東莞研究院開發的新型輕量化純電動中巴在同等條件下百公里能耗不到20kwh,續駛里程接近180公里。其二是性價比,常規純電動中巴是在同型號的燃油中巴車型上改裝而成,整備質量約5噸左右,市場售價普遍在80萬元上下;而新型輕量化純電動中巴采用全新開發的輕量化車型平臺, 整備質量2.3噸,車輛的市場售價可控制在40萬元左右。
輕量化純電動中巴的能耗和價格都降低了一半以上,而載客量和續駛里程與常規改裝電動中巴相同,具有明顯優勢。進一步測算表明,該款輕量化電動中巴在電池壽命期內的經濟性也已經接近同類型的燃油車,如果考慮政府提供的節能車購車補貼,甚至已經具備一定的優勢。
延伸:打造東莞電動汽車產業鏈
破解了技術難題之后,中大東莞研究院還需要在制造、工藝、應用、推廣等環節開展一系列創新,打造一條全新的電動汽車產業鏈,使新型輕量化純電動中巴真正走出車間、走向用戶、服務于市民。
設計上,建立了新結構、新能源和新動力的“三新”技術體系;建設了快速車型平臺、硬件在環集成仿真平臺、電源測試與電子開發平臺、輕量化結構創新平臺的四大技術平臺;針對不同的車型,研發出多款高效集成的動力總成。
制造工藝上,首創鋁合金車架構件的模塊化生產和拼裝工藝、夾心玻璃鋼覆蓋件的生產和拼裝工藝、關鍵連接件的制造及裝配工藝。
應用上,開展鎮街區域公交中巴的應用示范,設計了一種“線上線下混合充電”的應用模式:線下滿充,晚上在停車場慢充3-4小時充滿;線上補充,白天在首末車站通過充電亭補充充電。
推廣上,設計“三電協同”的推廣模式,通過“電車廠—電池廠—電網”三方的分工與協作,共同推動電動汽車市場,打開利潤空間。
中大東莞研究院的帶動下,東莞新型輕量化電動汽車產業鏈已初具雛形。該款車型上有70%多的零部件由東莞企業生產,在東莞也聚集了一批核心零部件企業,積極配合輕量化中巴的產業化。如東莞邁科、志誠冠軍、喬登新能源、蘭陽科技等企業都在積極開發動力電池;東莞格蘭瑪、東莞電機等企業在積極開發AMT和電機;東興鋁業、東莞宜安、東莞宏毅碳纖等企業在積極開發輕量化產品;信義玻璃、旭邦油漆、以及一批汽車電子、線束接插件企業也都在積極配合輕量化中巴的產業化。
中大東莞研究院不負厚望,正在為東莞實現多年的“汽車夢”。隨著首批40輛新型輕量化純電動汽車逐步上路營運,標志著在電動汽車領域的初步成果,卻并不意味著創新的終結。目前,宗志堅和他的團隊正在設計第四代純電動商務中巴。不久的將來,相信會有更友好、更安全、更快捷的純電動中巴誕生在中大研究院,且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