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長江客車三易其手 北汽能否“變廢為寶”?
序言:
一個在十多年的時間里三易其手的企業,憑什么在北汽手里就會“變廢為寶”?
北汽又要怎么做,才能把這個先后叫過“常州依維柯”、“常州黃海”,現在又叫做“北汽常州”的企業,真正“點石成金”呢?
常州長江客車三易其手 北汽能否“變廢為寶”?
第一商用車網 謝光耀
9月中旬,北汽(常州)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汽常州)正式揭牌。這意味著,這個前身為常州長江客車的企業,幾易其手,最終被北汽收歸麾下。
一個和依維柯合資失敗,黃海收購也失敗,連公告都被暫停的企業,憑什么到了北汽手里,就能起死回生,發展壯大呢?
不理解?那就來看看,北汽常州究竟要怎么干,又打算干成什么樣子吧!
三易其手 常州長江客車的坎坷過往
北汽常州公司,很多人都不熟悉;但它的前身常州長江客車和常州依維柯,多數人可能都聽說過。
北汽常州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的常州長江客車公司,該公司曾經在中國客車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卻在本世紀初至今的十余年里逐漸衰微。2001年,常州長江客車與意大利依維柯合資成立常州依維柯,此后幾年,隨著合資公司經營不善以及中外雙方矛盾不斷加深,常州依維柯舉步維艱。其后,外方以1美元象征性價格將其持有的股權賣給中方。2009年,常州長江客車由遼寧曙光汽車集團收購重組,成為曙光汽車黃海客車品牌在華東的客車生產基地(也即常州黃海);2015年底,“經營不善”的事情再次發生——曙光汽車出售常州黃海100%股權,由常高新實業投資有限公司接手。
彼時的常州黃海,已經是一個爛攤子。由于生產陷入停滯,常州黃海的整車資質和公告,也被工信部叫停。
為了尋找新的戰略伙伴,常州的橄欖枝,拋向了北汽。2016年,北汽與常州再度攜手,北汽常州成為北汽集團與常州市政府戰略合作的第三個項目(此前兩個項目為北汽常州新能源公司和北京通用航空常州飛機工業公司)。9月13日,作為北汽集團首次進軍大中型客車和新能源客車領域的里程碑事件,北汽常州成立揭牌儀式在江蘇常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機電工業園內舉行。新揭牌的北汽常州由北汽集團和常高新實業共同組建,北汽持股57%,占控股地位。
走不同道路 北汽常州要“變廢為寶”
北汽常州“出生”后,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都是同樣巨大的。它首先要面對的難題,就是這個企業擁有的整車公告和生產資質,都處于暫停狀態。
“新公司的當務之急,就是盡快恢復公告和資質。”北汽常州副總經理林偉告訴第一商用車網,“我們會對生產線進行改造,盤活現有的大中型客車產能,先經營好銷量雖不大、但利潤很高的新能源產品。”
在北汽看來,這個看上去的“爛攤子”,其實里面還是有很多寶貝的,“北汽常州的廠房是當年參照依維柯西班牙工廠來設計的,采用U型布局,而且生產線很先進,很多設備都是從法國和意大利進口的。”
北汽常州總裝線
然而,很多人也許都會問同樣一個問題:依維柯的人來了,做不好;曙光和黃海來了,還做不好;憑什么到了北汽手里,這家公司就能做好呢?
“為了不重蹈歷史的覆轍,北汽常州確定了‘以乘用車理念造商用車’的發展方針。”面對這個問題,林偉這樣說道。
實際上,此前無論是長江客車還是常州依維柯,亦或是常州黃海,其主要產品都是客車。而擅長造乘用車的北汽集團決定,北汽常州要擴大產品布局,既造客車也造輕型商用車,同時還要商乘并舉,走出一條不同的路。
由“乘”入“商” 新理念新思路
和之前相比,北汽常州固然走了一條不同的路,不過,這條路是一條康莊大道嗎?
林偉告訴記者,北汽的策略是,借力長三角發達的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打造全產業鏈的競爭優勢;借助北汽集團的資金優勢,同時利用常州公司原有的商用車資源,商乘并舉,依靠規模降低成本,從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我們要把乘用車的設計思想、內飾風格和品質理念‘搬’到商用車上。將來,我們的車會更有顏值、更有品質、更有檔次,這樣的產品,才會真正有競爭力。”林偉說道。
他進一步解釋說,北汽從乘用車進軍商用車,造車的理念跟傳統商用車企業不一樣。乘用車講究大規模批量化生產,而北汽常州從常州黃海繼承過來的現有產品(大中型客車、校車和新能源客車),生產方式卻是小批量多品種。為此,北汽常州計劃在將來開發生產日系輕客、歐系輕客、MPV、專用車、皮卡以及和皮卡共平臺的SUV等,這些輕型商用車和商乘兩用產品的批量化生產水平,顯然要遠遠高于客車類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