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撤銷多家車企資質 汽車行業迎來大整頓
當時,一位出售“殼資源”公司的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前來與我們接洽的企業已經有十多個,包括互聯網企業、新的創業公司等,目前還在商談中。”不過這種情況現在有所改變了。一般情況下,企業購買汽車生產資質有兩種方式,或者是直接購買、入股有資質的企業,或者是有資質的企業以資質入股并有購買方企業成立合資公司。但是無論入股還是和有資質企業合資,都要對資質進行估值并對投資方進行背景調研。
“現在被取締生產資質的企業都是僵尸企業,換言之,沒有人敢和他們合作來背上這么沉重的包袱,他們的殼資源是賣不出去的。”上述人士指出。盡管如此,對“僵尸企業”的清理使得“殼資源”的買賣在一定程度上降溫。“要考慮的風險因素增加了。”
建立動態管理機制
汽車行業的產能過剩也十分嚴重。“汽車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產業,產值高、稅收多,很多地方政府都十分熱衷于上馬汽車項目。國內又有將近30個省區市都在造汽車,在爭奪一些新的整車生產項目時,甚至不惜給予各種政策和資金的優惠。”知情人士告訴記者。
但是事實上,無節制地上馬競爭力低的汽車項目和產品,完全演變成了政府的負擔。因此整治“僵尸車企”已經刻不容緩。但從目前公布的“退市”名單來看,其企業所在地大多比較分散,并不密集。這也被認為管理層有意“抓典型”來整肅“僵尸企業”過多、過濫的局面。
公開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有各類汽車生產企業1300多家,其中,相當一批多年來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2015年國產汽車產銷均實現2450萬輛,汽車產能則超過了3000萬輛,許多車企的產能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過剩。相關咨詢機構針對在建汽車產能的調查表明,到2018年,中國的汽車產能將達到4000萬輛,到2020年,將達到5000萬輛。
在汽車產能過剩和經濟結構調整的背景下,以“僵尸車企”退市、純電動汽車生產資質放開這“一退一進”兩個動作來看,優勝劣汰、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機制正在汽車業形成。
此前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已經主動透露這一想法,“(車企退市)這項工作我們想按照長期的工作制度堅持下去,為所謂的‘僵尸車企’建立起順暢的退出機制,將來實行有進有退的政策。”
“雖然在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的行業暫時未包括汽車產業,但是汽車產業要進行產業結構優化和完善監管制度已經是共識。”接近工信部的相關消息人士告訴記者。未來汽車行業推進去產能的思路可能不僅僅是取消資質。“盡可能多地兼并重組,少破產清算,積極穩妥推動‘僵尸企業’退出。”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馮飛近日表示。
在撤銷生產資質這種相對極端的方式之外,生產資質的合理流動也在尋求恰當的途徑。
“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減少體制對企業創新的束縛,簡政放權與法治化管理是汽車行業管理機制的核心和首要任務。”汽車行業資深分析師賈新光對記者表示,“僵尸企業淘汰機制的建立會避免發生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而完整的退出機制和動態管理機制仍然需要盡快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