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藍海先鋒 上汽大通不是從零開始
歷史在提示,雖然每一次工業革命都不是以徹底摧毀一個舊的生產模式,只是添加一個新模式開始的,但正是這種“溫水青蛙”的效應,讓后知者落伍了。以往的事實已經說明,處在輕型商用車行業的從業者如果不清醒地意識到這一點,就會被無情的市場所拋棄。同時,必須看到,制造業與服務業的界限正變得模糊,個性化生產和自動化生產的未來工業生產方式也變得越來越清晰。
上汽大通自亮相以來就風生水起,引起國內外汽車同行的關注。
這是為什么?
它改變了現有的“商用車思維”。確切地說,改變了輕型商用車的生產模式和經營理念。

上汽MAXUS大通全系車
作為躋身世界汽車十強,連續多年的上汽集團,曾以8次名列世界500強企業,受到全球汽車業的尊敬。2012年以產銷超過430萬輛的業績代表中國車企在世界車壇上奏響了“中國汽車的最強音”。
在這樣的背景下,上汽自主輕型商用車板塊正式啟動,并以戰略的遠見和不凡的手筆在謀求商用車的突變,開辟出一片新的藍海。
如果說,在過去的一年里上汽不愧為乘用車市場領先者的話,那么,上汽大通商用MPV的成功推出必將是一件新聞事件。
它的現實意義不僅是開拓了一個全新市場和一個產品的全新概念,而是為構建完整的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汽車集團呈現出勃勃生機。重要的是再次領風氣之先,站在產業新的轉折點上對汽車發展及市場格局做出了前瞻性的判斷。在乘用車市場經歷了“黃金十年”高增長之后,步入“微增長時代”的今天,上汽在輕型商用車領域以全新的姿態開始揚帆遠航了。
這意味著什么?為什么引起反響?
當汽車刺激了消費并迅速趨于市場飽和之下,人們開始重新審視商用車在拉動經濟中所扮演的角色(無論是物流還是商務)。這是既是行業的命題,也是汽車驅動轉型的思考。尤其在城市經濟中,商用MPV不僅是個移動空間的概念,而是一種經濟思維(輕型商用車)。在國外,經濟發達城市的經驗已經做出示范。如歐洲,僅有3億人口,輕型商用車年銷量就超過200萬輛,其中商用MPV就占一半。相比較,由13億人口的中國,真正稱得上商用MPV的年銷量不足10萬輛。如果仔細研究,就會發現,中國商用MPV還不止是數量和性能上的差距,關鍵是反映在城市之間對比上的落后。
所以,MAXUS大通品牌誕生的意義就非同一般。這是“對城市物質批判”的進步。然而,從企業層面來看,這是上汽以全球化的視野和國際化的標準尋找到了與世界對接的平臺,乃至擁有了自己的話語權。起步就站在了國際化的語境中,把目標確定在國內領先,躋身世界的輕型商用車品牌。
以這樣的創新姿態,傳遞的則是深度的睿智和市場的眼光。
開創藍海的先鋒
2012年,上汽大通作為國內商用車市場的后來者,在產品上市首年就擁有了6%的市場占有率,被看作強勢出擊的首戰告捷。
市場反饋,上汽大通產品和品牌的接受度躥升之快,前所未有,僅一年多時間,其影響力已覆蓋了整個輕型商用車領域,被用戶認為寬體客車中最具競爭力的后來者。